贡献
《伤寒论》突出成就之一是确立了六经辨证体系。运用四诊八纲,对伤寒各阶段的辨脉、审证、论治、立方、用药规律等,以条文的形式作了较全面的阐述。对伤寒六经病各立主证治法,如太阳伤寒用麻黄汤;太阳中风用桂枝汤;阳明经证用白虎汤;阳明腑证用承气汤;少阳病用小柴胡汤……归纳总结了不同的病程阶段和症候类型的证治经验,论析主次分明,条理清晰,能有机地将理、法、方、药加以融会,示人以证治要领。
《伤寒论》另一突出成就是对中医方剂学的重大贡献。本书记载了397法,113方,提出了完整的组方原则,介绍了伤寒用汗、吐、下等治法,并将八法具体运用到方剂之中,介绍了桂枝汤、麻黄汤、大青龙汤、小青龙汤、白虎汤、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、葛根黄芩黄连汤、大承气汤、小承气汤、调胃承气汤、大柴胡汤、小柴胡汤等代表名方。书中记载的的方剂,大多疗效可靠,切合临床实际,一千多年来经历代医家的反复应用,屡试有效。由于张仲景所博采或个人拟制的方剂,,精于选药,讲究配伍,主治明确,效验卓著,后世誉之为众方之祖,尊之为经方。
该书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和丰富的实践经验,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,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,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,理法方药俱全,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承前启后的作用,对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。而且,《伤寒论》一书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,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论治的规范,从而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,被后世医家奉为经典。
- 推荐作品:
- 经
- 子
- 十三经
- 诗经
- 尚书
- 左传
- 周礼
- 孝经
- 其他经学
- 大学
- 易传
- 子夏易传
- 文昌孝经
- 大戴礼记
- 白虎通义
- 匡谬正俗
- 史记
- 后汉书
- 晋书
- 新唐书
- 清史稿
- 旧唐书
- 宋书
- 元史
- 新五代史
- 魏书
- 南史
- 金史
- 梁书
- 北齐书
- 陈书
- 明季南略
- 编年史
- 资治通鉴
- 汉官六种
- 纪事本末
- 三朝北盟会编
- 过江七事
- 五代新说
- 贞观政要
- 松漠纪闻
- 五代史阙文
- 奉天录
- 九州春秋
- 别史
- 平宋录
- 列女传
- 十七史百将传
- 唐才子传
- 十六国春秋
- 载记
- 吴越春秋
- 越绝书
- 大唐西域记
- 武林旧事
- 华阳国志
- 读通鉴论
- 史通
- 传习录
- 三字经
- 弟子规
- 小窗幽记
- 国语
- 说苑
- 盐铁论
- 近思录
- 明夷待访录
- 中论
- 北溪字义
- 三十六计
- 六韬
- 孙膑兵法
- 将苑
- 吴子
- 司马法
- 李卫公问对
- 便宜十六策
- 历代兵制
- 虎钤经
- 投笔肤谈
- 何博士备论
- 韩非子
- 法家
- 管子
- 商君书
- 睡虎地秦墓竹简
- 慎子
- 扬子法言
- 邓析子
- 天工开物
- 齐民要术
- 氾胜之书
- 神农本草经
- 濒湖脉学
- 药性歌括四百味
- 四圣心源
- 医学源流论
- 术数
- 三命通会
- 神相全编
- 渊海子平
- 神峰通考
- 疑龙经
- 葬法倒杖
- 李虚中命书
- 书目答问
- 杂家
- 鬼谷子
- 千字文
- 墨子
- 百家姓
- 淮南子
- 智囊全集
- 格言联璧
- 笑林广记
- 朱子家训
- 夜航船
- 陶庵梦忆
- 容斋随笔
- 权谋残卷
- 龙文鞭影
- 清代名人轶事
- 金楼子
- 尚书正义
- 池北偶谈
- 避暑录话
- 搜神后记
- 水浒传
- 西游记
- 红楼梦
- 搜神记
- 警世通言
- 封神演义
- 博物志
- 喻世明言
- 东周列国志
- 剪灯新话
- 绿野仙踪
- 幽明录
- 老残游记
- 唐传奇
- 酉阳杂俎
- 子不语
- 济公全传
- 三侠五义
- 孽海花
- 鬼神传
- 穆天子传
- 北游记
- 常言道
- 海上花列传
- 何典
- 西汉演义
- 荡寇志
- 岭表录异
- 龙城录
- 说岳全传
- 刘公案
- 朝野佥载
- 河东记
- 白牡丹
- 独异志
- 小八义
- 春秋配
- 林公案
- 两晋演义
- 释家
- 心经
- 了凡四训
- 无量寿经
- 道家
- 阴符经
- 抱朴子
- 黄帝四经
- 神仙传
- 文子
- 文始真经
- 亢仓子
- 尹文子
- 刘子
- 诗文评
- 冰鉴
- 浮生六记
- 曾国藩家书
- 呻吟语
- 日知录
- 龙川别志
- 伯牙琴
- 沧浪诗话
- 训蒙骈句
- 词源
- 诗人玉屑
- 词曲
- 桃花扇
- 长生殿
- 春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