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四 大婚解
孔子侍坐于哀公,公曰:“敢问人道孰为大?”
孔子在鲁哀公身侧陪侍。哀公问道:“请问治理民众的措施中,什么最重要?”
孔子愀然作色而对曰:“君之及此言也,百姓之惠也。固臣敢无辞而对:人道政为大。夫政者,正也。君为正,则百姓从而正矣。君之所为,百姓之所从。君不为正,百姓何所从乎!”
孔子的神色变得严肃起来,回答道:“您能谈到这个问题,真是百姓的福气,所以为臣只能不加推辞地回答这个问题。在治理民众的措施中,政事最重要。所谓政,就是正。国君做得正,那么百姓就能跟着效仿做得正了。国君的所作所为,百姓就会跟从。国君做得不正,百姓能跟君主学什么呢?”
公曰:“敢问为政如之何?”
哀公问:“请问如何处理政事呢?”
孔子对曰:“夫妇别,男女亲,君臣信。三者正,则庶物从之。”
孔子回答说:“夫妇要有别,男女要相亲,君臣要讲信义。这三件事做好了,那么其他的事就可以做好了。”
公曰:“寡人虽无能也,愿知所以行三者之道,可得闻乎?”
哀公说:“我虽然没有太大的才能,但还是希望知道实行这三件事的方法,可以说给我听听吗?”
孔子对曰:“古之政,爱人为大;所以治爱人,礼为大;所以治礼,敬为大;敬之至矣,大婚为大;大婚至矣,冕而亲迎。亲迎者,敬之也。是故君子兴敬为亲,舍敬则是遗亲也。弗亲弗敬,弗尊也。爱与敬,其政之本与?”
孔子回答说:“古人治理政事,爱人最为重要;要做到爱人,施行礼仪最重要;要施行礼仪,恭敬最为重要;最恭敬的事,以天子诸侯的婚姻最为重要。结婚的时候,天子诸侯要穿上冕服亲自去迎接。亲自迎接,是表示敬慕的感情。所以君子要用敬慕的感情和她相亲相爱。如果没有敬意,就是遗弃了相爱的感情。不亲不敬,双方就不能互相尊重。爱与敬,大概是治国的根本吧!”
公曰:“寡人愿有言也。然冕而亲迎,不已重乎?”
哀公说:“我还有问题想要问您,天子诸侯穿冕服亲自去迎亲,礼节会不会太隆重了?”
孔子愀然作色而对曰:“合二姓之好,以继先圣之后,以为天下宗庙社稷之主,君何谓已重焉?”
孔子脸色更加严肃地回答说:“婚姻是两个不同姓氏的结合,以延续祖先的后嗣,使之成为天地、宗庙、社稷祭祀的主人。您为何说太隆重了呢?”
公曰:“寡人实固,不固安得闻此言乎!寡人欲问,不能为辞,请少进。”
哀公说:“我这个人很浅陋,如果不这样,怎能听到您这番话呢?我想问,又找不到合适的言辞,请慢慢给我讲一讲吧。”
孔子曰:“天地不合,万物不生。大婚,万世之嗣也,君何谓已重焉?”孔子遂言曰:“内以治宗庙之礼,足以配天地之神;出以治直言之礼,足以立上下之敬。物耻则足以振之,国耻则足以兴之。故为政先乎礼,礼其政之本与!”孔子遂言曰:“昔三代明王,必敬妻子也,盖有道焉。妻也者,亲之主也。子也者,亲之后也。敢不敬与?是故,君子无不敬。敬也者,敬身为大。身也者,亲之支也,敢不敬与?不敬其身,是伤其亲;伤其亲,是伤其本也;伤其本,则支从之而亡。三者,百姓之象也。身以及身,子以及子,妃以及妃,君以修此三者,则大化忾乎天下矣,昔太王之道也。如此,国家顺矣。”
孔子说:“天地阴阳不交合,万物就不会生长。天子诸侯的婚姻,是诞生使社稷延续万代的后嗣的大事,怎么能说太隆重了呢?”孔子接着又说:“夫妇对内主持宗庙祭祀的礼仪,足以与天地之神相配;对外掌管发布政教号令,能够确立君臣上下之间的恭敬之礼。事情不合礼可以改变,国家有丧乱可以振兴。所以治理政事先要有礼,礼不就是执政的根本吗?”孔子继续说:“从前夏商周三代圣明的君主治理政事,必定敬重他们的妻子,这是有道理的。妻子是祭祀宗祧的主体,儿子是传宗接代的人,能不敬重吗?所以君子对妻儿没有不敬重的。敬这件事,敬重自身最为重要。自身,是亲人的后代,能够不敬重吗?不敬重自身,就是伤害了亲人;伤害了亲人,就是伤害了根本;伤害了根本,支属就要随之灭绝。自身、妻子、儿女这三者,百姓也像国君一样都是有的。由自身想到百姓之身,由自己的儿子想到百姓的儿子,由自己的妻子想到百姓的妻子,国君能做到这三方面的敬重,那么教化就通行天下了,这是从前太王实行的治国方法。能够这样,国家就顺畅了。”
公曰:“敢问何谓敬身?”
哀公问:“请问什么是敬重自身?”
孔子对曰:“君子过言则民作辞,过行则民作则。言不过辞,动不过则,百姓恭敬以从命。若是,则可谓能敬其身,敬其身则能成其亲矣。”
孔子回答说:“君主言语失当,百姓就会效仿;行为失当,百姓也会跟从。君主的言行举止得当,百姓便能恭敬地服从君主的命令。如果能做到,便可称为敬重自身;敬重自身,就能成就他的家族。”
公曰:“何谓成其亲?”
哀公问:“什么是成就他的家族?”
孔子对曰:“君子者也,人之成名也。百姓与名,谓之君子,则是成其亲为君而为其子也。”孔子遂言曰:“爱政而不能爱人,则不能成其身;不能成其身,则不能安其土;不能安其土,则不能乐天;不能乐天,则不能成身。”
孔子回答道:“所谓君子,就是有名望的人。百姓送给他的名称,称作君子,就是称他的亲人为有名望的人,而他是有名望人的儿子。”孔子接着说:“只注重政治而不能爱护民众,就不能成就自身;不能成就自身,就不能使自己的国家安定;不能使自己的国家安定,就不能无忧无虑。不能无忧无虑,就不能成就自身”
公曰:“敢问何能成身?”
哀公问:“请问怎么做才能成就自身?”
孔子对曰:“夫其行己不过乎物,谓之成身。不过乎物,合天道也。”
孔子回答说:“自己的言行举止合乎固有法则,不超出原有的界限,就可以成就自身。不超出法则的界限,就会与天道相合。”
公曰:“君子何贵乎天道也?”
哀公问:“请问君子为何尊崇天道呢?”
孔子曰:“贵其不已也。如日月东西相从而不已也,是天道也;不闭而能久,是天道也;无为而物成,是天道也;已成而明之,是天道也。”
孔子回答说:“尊重它是因为它永不停止地运动,就像太阳月亮每天东升西落一样,永不停止循环一样,这就是天道;运行无阻而能长久,这也是天道;不见有所作为而万物发育成长,这也是天道;成就了自己而功业也得到显扬,这也是天道。”
公曰:“寡人且愚冥,幸烦子志之于心也。”
哀公说:“我实在愚昧,幸亏您耐心地将这些道理讲给我听。”
孔子蹴然避席而对曰:“仁人不过乎物,孝子不过乎亲。是故,仁人之事亲也如事天,事天如事亲,此谓孝子成身。”
孔子恭敬地离开坐席回答说:“仁德之人不能逾越事物的自然法则,孝顺的人不能超越亲情的规范。因此仁德的人侍奉父母,就如同侍奉天一样;侍奉天,就如同侍奉父母一样。这就是所说的孝子成就自身。”
公曰:“寡人既闻如此言也,无如后罪何?”
哀公说:“我既然听到了这些道理,将来如果行为还有过错怎么办呢?”
孔子对曰:“君之及此言,是臣之福也。”
孔子说:“您能说出这样的话,这是臣下的福分啊!”
- 推荐作品:
- 史
- 子
- 诗经
- 左传
- 礼记
- 周礼
- 孟子
- 尔雅
- 公羊传
- 谷梁传
- 中庸
- 大学
- 笠翁对韵
- 易传
- 子夏易传
- 大戴礼记
- 白虎通义
- 正史
- 史记
- 汉书
- 后汉书
- 明史
- 宋史
- 晋书
- 新唐书
- 旧唐书
- 元史
- 新五代史
- 金史
- 北齐书
- 陈书
- 南齐书
- 逸周书
- 大唐创业起居注
- 纪事本末
- 三朝北盟会编
- 贞观政要
- 松漠纪闻
- 战国策
- 靖康传信录
- 五代史阙文
- 顺宗实录
- 别史
- 传记
- 唐才子传
- 明儒学案
- 高士传
- 载记
- 越绝书
- 地理
- 大唐西域记
- 洛阳伽蓝记
- 武林旧事
- 华阳国志
- 岭外代答
- 读通鉴论
- 说苑
- 盐铁论
- 明夷待访录
- 中论
- 北溪字义
- 兵家
- 三十六计
- 孙子兵法
- 六韬
- 太白阴经
- 乾坤大略
- 武经总要
- 练兵实纪
- 韩非子
- 法家
- 商君书
- 睡虎地秦墓竹简
- 慎子
- 医家
- 齐民要术
- 黄帝内经
- 本草纲目
- 神农本草经
- 金匮要略
- 奇经八脉考
- 濒湖脉学
- 针灸大成
- 四圣心源
- 食疗本草
- 饮膳正要
- 肘后备急方
- 温病条辨
- 医学源流论
- 术数
- 撼龙经
- 滴天髓阐微
- 九章算术
- 天玉经
- 神峰通考
- 葬法倒杖
- 焦氏易林
- 李虚中命书
- 月波洞中记
- 艺术
- 古画品录
- 园冶
- 谱录
- 随园食单
- 鬼谷子
- 淮南子
- 梦溪笔谈
- 笑林广记
- 朱子家训
- 人物志
- 权谋残卷
- 清代名人轶事
- 困学纪闻
- 金楼子
- 西京杂记
- 池北偶谈
- 齐东野语
- 类书
- 搜神后记
- 小说家
- 山海经
- 聊斋志异
- 搜神记
- 警世通言
- 儒林外史
- 西厢记
- 太平广记
- 博物志
- 东周列国志
- 初刻拍案惊奇
- 绿野仙踪
- 幽明录
- 老残游记
- 二刻拍案惊奇
- 新齐谐
- 酉阳杂俎
- 隋唐演义
- 孽海花
- 古今谭概
- 鬼神传
- 花月痕
- 三刻拍案惊奇
- 北游记
- 常言道
- 海上花列传
- 夷坚志
- 南北史演义
- 女仙外史
- 说唐全传
- 前汉演义
- 后汉演义
- 李公案
- 刘公案
- 大唐新语
- 南史演义
- 河东记
- 小五义
- 白牡丹
- 小八义
- 春秋配
- 开辟演义
- 林公案
- 北史演义
- 两晋演义
- 残唐五代史演义
- 隋唐两朝志传
- 释家
- 心经
- 了凡四训
- 僧伽吒经
- 道家
- 老子
- 列子
- 抱朴子
- 黄帝四经
- 黄庭经
- 神仙传
- 云笈七签
- 老子想尔注
- 刘子
- 总集
- 古文观止
- 昭明文选
- 别集
- 冰鉴
- 曾国藩家书
- 龙川别志
- 伯牙琴
- 文心雕龙
- 沧浪诗话
- 词源
- 词曲
- 闲情偶寄
- 桃花扇
- 长生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