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四十四 曲礼公西赤问
孔子之母既丧,将合葬焉,曰:“古者不祔葬,为不忍先死者之复见也。诗云:‘死则同穴。’自周公已来祔葬矣。故卫人之祔也,离之,有以闻焉;鲁人之祔也,合之,美夫,吾从鲁。”遂合葬于防。
孔子的母亲死后,准备与他的父亲合葬在一起。孔子说:“古代不合葬,是不忍心再看到先去世的亲人。《诗经》上说:‘死则同穴。’自周公以来开始实行合葬。卫国人合葬的方式是夫妇棺椁分两个墓穴下葬,这样的事我听说过。鲁国人是夫妇棺椁葬在同一个墓穴,鲁国人的方式好,我赞成鲁国人的合葬方式。”于是把父母合葬在防山。
曰:“吾闻之:古者墓而不坟。今丘也,东西南北之人,不可以弗识也。吾见封之若堂者矣,又见若坊者矣,又见若覆夏屋者矣,又见若斧形者矣。吾从斧者焉。”于是封之,崇四尺。孔子先反虞,门人后。雨甚,至墓崩,修之而归。孔子问焉,曰:“尔来何迟?”对曰:“防墓崩。”孔子不应。三云,孔子弦然而流涕,曰:“吾闻之,古不修墓。”及二十五月而大祥,五日而弹琴不成声,十日过禫而成笙歌。”
孔子说:“我听说古代墓地是不做坟头的。现今我孔丘是个东西南北奔走的人呢,不可以不在墓地上做个标记。我见过把坟头筑成四方而高像堂屋形的,又见过下宽上窄像提防的,又见过两边有漫坡像夏代屋顶的,又见过像斧头形的。我赞成像斧头形的。”于是筑成斧头形坟头,高四尺。孔子先返回去举行虞祭,门人是后回来的。雨很大,以致墓塌了,门人修好墓才回来。孔子问他们:“你们为什么这么迟才来啊?”门人回答说:“坟墓塌了。”孔子没应声。门人说了三次,孔子难过地流下泪来,说:“我听说,古代不在墓上筑坟头。”到第二十五月举行大祥祭,又过五天,弹琴不成声调。十天以后,吹笙才吹出调。
孔子有母之丧,既练,阳虎吊焉,私于孔子曰:“今季氏将大飨境内之士,子闻诸?”孔子答曰:“丘弗闻也。若闻之,虽在衰至亦欲与往。”阳虎曰:“子谓不然乎?季氏飨士,不及子也。”阳虎出,曾参间曰:“语之何谓也?”孔子曰:“己则衰服,犹应其言,示所以不非也。”
孔子的母亲去世了,练祭之后,阳虎来吊丧,私下对孔子说:“今天季氏将邀请并款待国内的士人,您听说了吗?”孔子回答说:“我没有听说。如果听到了,虽然还在服丧,也想前去参加。”阳虎说:“您认为我说的不是事实吧?季氏款待士人,没有邀请您。”阳虎出去后,曾参问道:“您的话是什么意思呢?”孔子说:“我正在服丧,还应答他的话,表示我没有责怪他的无理之言。”
原思言于曾子曰:“夏后氏之送葬也,用明器,示民无知也;殷人用祭器,示民有知也;周人兼而用之,示民疑也。”曾子曰:“其不然矣。夫以明器,鬼器也;祭器,人器也。古之人胡为而死其亲也?”子游问于孔子。曰:“之死而致死乎,不仁,不可为也;之死而致生乎,不智,不可为也。凡为明器者,知丧道也。备物而不可用也,是故竹不成用,而瓦不成膝,琴瑟张而不平,笙竽备而不和,有钟磐而无簨虡。其曰明器,神明之也。哀哉!死者而用生者之器,不殆而用殉也。”
原思对曾子说:“夏后氏送葬时,殉葬用的是不能使用的明器,是让人知道死者是无知觉的;殷人殉葬用的是生时用的祭器,是让人知道死者是有知觉的;周人两者兼而用之,是表示他们对有知无知是疑惑的。”曾子说:“恐怕不是这样。明器,是鬼用的;祭器,是人用的。古人怎么知道死去的亲人没有知觉呢?”子游向孔子请教这个问题。孔子说:“送走死去的亲人就认为死者没有知觉了,这是不仁的,不可以这样做;送走死去的亲人就认为死者还是有知觉的,这是不智的,也不可以这样做,凡是准备了各种殉葬的器物,是懂得丧葬的礼仪啊。所以,准备了各种器物而不能实际使用,竹器不编便不能用,瓦器没烧制不能用,琴瑟张着弦不能弹,笙具备外形而不能吹,有钟而无悬挂的架子不能击打。这些陪葬的器物叫做明器,意思是把死者当做神明来供奉。可悲呀。死者用生者所用的器血来殉葬,这不就近于用真人来殉葬了吗?”
- 推荐作品:
- 经
- 集
- 尚书
- 左传
- 礼记
- 仪礼
- 论语
- 尔雅
- 谷梁传
- 其他经学
- 中庸
- 大学
- 易传
- 白虎通义
- 史记
- 后汉书
- 明史
- 新唐书
- 清史稿
- 旧唐书
- 新五代史
- 旧五代史
- 周书
- 金史
- 梁书
- 辽史
- 逸周书
- 续资治通鉴
- 大唐创业起居注
- 明季北略
- 三朝北盟会编
- 五代新说
- 贞观政要
- 松漠纪闻
- 奉天录
- 东观奏记
- 晏子春秋
- 十七史百将传
- 唐才子传
- 明儒学案
- 十六国春秋
- 载记
- 越绝书
- 洛阳伽蓝记
- 岭外代答
- 史评
- 读通鉴论
- 史通
- 儒家
- 增广贤文
- 荀子
- 弟子规
- 小窗幽记
- 围炉夜话
- 幼学琼林
- 国语
- 盐铁论
- 明夷待访录
- 孙子兵法
- 素书
- 六韬
- 三略
- 将苑
- 吴子
- 乾坤大略
- 兵法二十四篇
- 武经总要
- 练兵实纪
- 历代兵制
- 翠微先生北征录
- 管子
- 商君书
- 棠阴比事
- 邓析子
- 齐民要术
- 北山酒经
- 氾胜之书
- 奇经八脉考
- 濒湖脉学
- 药性歌括四百味
- 饮膳正要
- 扁鹊心书
- 医学源流论
- 撼龙经
- 滴天髓阐微
- 葬书
- 葬法倒杖
- 李虚中命书
- 月波洞中记
- 灵城精义
- 古画品录
- 园冶
- 谱录
- 书目答问
- 鬼谷子
- 百家姓
- 智囊全集
- 梦溪笔谈
- 笑林广记
- 朱子家训
- 颜氏家训
- 夜航船
- 陶庵梦忆
- 权谋残卷
- 龙文鞭影
- 清代名人轶事
- 困学纪闻
- 南越笔记
- 风俗演义
- 齐东野语
- 类书
- 搜神后记
- 小说家
- 山海经
- 水浒传
- 聊斋志异
- 警世通言
- 醒世恒言
- 太平广记
- 阅微草堂笔记
- 东周列国志
- 剪灯新话
- 唐传奇
- 酉阳杂俎
- 隋唐演义
- 子不语
- 东游记
- 孽海花
- 狄公案
- 十二楼
- 三刻拍案惊奇
- 三遂平妖传
- 夷坚志
- 绣云阁
- 西汉演义
- 女仙外史
- 说唐全传
- 儿女英雄传
- 荡寇志
- 前汉演义
- 雷峰塔奇传
- 说岳全传
- 后汉演义
- 老残游记续集
- 河东记
- 小五义
- 幻中游
- 独异志
- 薛刚反唐
- 开辟演义
- 海国春秋
- 两晋演义
- 薛仁贵征东
- 残唐五代史演义
- 隋唐两朝志传
- 释家
- 心经
- 了凡四训
- 道家
- 老子
- 庄子
- 列子
- 黄庭经
- 太玄经
- 悟真篇
- 文始真经
- 刘子
- 诗文评
- 总集
- 别集
- 冰鉴
- 浮生六记
- 幽梦影
- 伯牙琴
- 随园诗话
- 沧浪诗话
- 训蒙骈句
- 牡丹亭
- 闲情偶寄
- 桃花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