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二·西湖西路·冷泉亭
冷泉亭在灵隐寺山门之左。丹垣绿树,翳映阴森。亭对峭壁,一泓泠然,凄清入耳。亭后西栗十余株,大皆合抱,冷飔暗樾,遍体清凉。秋初栗熟,大若樱桃,破苞食之,色如蜜珀,香若莲房。天启甲子,余读书绚嵝山房,寺僧取作清供。余谓鸡头实无其松脆,鲜胡桃逊其甘芳也。夏月乘凉,移枕簟就亭中卧月,涧流淙淙,丝竹并作。张公亮听此水声,吟林丹山诗:“流向西湖载歌舞,回头不似在山时。”言此水声带金石,已先作歌舞矣,不入西湖安入乎!余尝谓住西湖之人,无人不带歌舞,无山不带歌舞,无水不带歌舞,脂粉纨绮,即村妇山僧,亦所不免。因忆眉公之言曰:“西湖有名山,无处士;有古刹,无高僧;有红粉,无佳人;有花朝,无月夕。”曹娥雪亦有诗嘲之曰:“烧鹅羊肉石灰汤,先到湖心次岳王。斜日未曛客未醉,齐抛明月进钱塘。”余在西湖,多在湖船作寓,夜夜见湖上之月,而今又避嚣灵隐,夜坐冷泉亭,又夜夜对山间之月,何福消受。余故谓西湖幽赏,无过东坡,亦未免遇夜入城。而深山清寂,皓月空明,枕石漱流,卧醒花影,除林和靖、李岣嵝之外,亦不见有多人矣。即慧理、宾王,亦不许其同在卧次。
袁宏道《冷泉亭小记》:
灵隐寺在北高峰下,寺最奇胜,门景尤好。由飞来峰至冷泉亭一带,涧水溜玉,画壁流青,是山之极胜处。亭在山门外,尝读乐天记有云:“亭在山下水中,寺西南隅,高不倍寻,广不累丈,撮奇搜胜,物无遁形。春之日,草薰木欣,可以导和纳粹;夏之日,风泠泉氵亭,可以蠲烦析醒。山树为盖,岩石为屏,云从栋生,水与阶平。坐而玩之,可濯足于床下;
卧而狎之,可垂钓于枕上。潺?洁澈,甘粹柔滑,眼目之嚣,心舌之垢,不待盥涤,见辄除去。”观此记,亭当在水中,今依涧而立。涧阔不丈余,无可置亭者。然则冷泉之景,比旧盖减十分之七矣。
- 推荐作品:
- 经
- 史
- 十三经
- 尚书
- 左传
- 礼记
- 周礼
- 孝经
- 孟子
- 谷梁传
- 其他经学
- 笠翁对韵
- 易传
- 子夏易传
- 文昌孝经
- 史记
- 汉书
- 明史
- 晋书
- 清史稿
- 旧唐书
- 隋书
- 元史
- 魏书
- 旧五代史
- 周书
- 南史
- 北史
- 金史
- 梁书
- 北齐书
- 辽史
- 逸周书
- 编年史
- 资治通鉴
- 续资治通鉴
- 大唐创业起居注
- 汉官六种
- 纪事本末
- 明季北略
- 三朝北盟会编
- 过江七事
- 五代新说
- 靖康传信录
- 奉天录
- 东观奏记
- 列女传
- 唐才子传
- 明儒学案
- 十六国春秋
- 载记
- 吴越春秋
- 江南野史
- 地理
- 徐霞客游记
- 东京梦华录
- 洛阳伽蓝记
- 岭外代答
- 政书
- 三字经
- 荀子
- 小窗幽记
- 围炉夜话
- 孔子家语
- 近思录
- 春秋繁露
- 明夷待访录
- 帝范
- 潜夫论
- 兵家
- 素书
- 六韬
- 百战奇法
- 司马法
- 武经总要
- 便宜十六策
- 历代兵制
- 投笔肤谈
- 法家
- 棠阴比事
- 邓析子
- 医家
- 齐民要术
- 北山酒经
- 氾胜之书
- 伤寒论
- 神农本草经
- 濒湖脉学
- 针灸大成
- 四圣心源
- 食疗本草
- 扁鹊心书
- 温病条辨
- 三命通会
- 神相全编
- 撼龙经
- 渊海子平
- 葬书
- 九章算术
- 葬法倒杖
- 焦氏易林
- 月波洞中记
- 艺术
- 棋经十三篇
- 园冶
- 谱录
- 茶经
- 随园食单
- 书目答问
- 杂家
- 鬼谷子
- 千字文
- 吕氏春秋
- 墨子
- 淮南子
- 格言联璧
- 颜氏家训
- 论衡
- 人物志
- 权谋残卷
- 龙文鞭影
- 清代名人轶事
- 南越笔记
- 西京杂记
- 尚书正义
- 风俗演义
- 类书
- 太平御览
- 艺文类聚
- 搜神后记
- 小说家
- 山海经
- 世说新语
- 三国演义
- 西游记
- 搜神记
- 儒林外史
- 太平广记
- 封神演义
- 镜花缘
- 剪灯新话
- 官场现形记
- 隋唐演义
- 子不语
- 孽海花
- 十二楼
- 花月痕
- 三刻拍案惊奇
- 北游记
- 海上花列传
- 南游记
- 杨家将
- 绣云阁
- 西汉演义
- 南北史演义
- 说唐全传
- 说岳全传
- 李公案
- 老残游记续集
- 大唐新语
- 朝野佥载
- 南史演义
- 河东记
- 小五义
- 小八义
- 薛刚反唐
- 开辟演义
- 林公案
- 北史演义
- 两晋演义
- 残唐五代史演义
- 薛丁山征西
- 毛公案
- 释家
- 心经
- 无量寿经
- 五灯会元
- 道家
- 老子
- 庄子
- 阴符经
- 列子
- 抱朴子
- 黄帝四经
- 神仙传
- 云笈七签
- 悟真篇
- 文子
- 文始真经
- 亢仓子
- 尹文子
- 刘子
- 诗文评
- 总集
- 古文观止
- 别集
- 冰鉴
- 浮生六记
- 西湖梦寻
- 文心雕龙
- 随园诗话
- 训蒙骈句
- 春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