著作介绍
《孝经》,以孝为中心,为历代儒客尊崇,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。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,夫孝,天之经也,地之义也,人之行也。指出孝是诸德之本,认为人之行,莫大于孝,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,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。《孝经》首次将孝与忠联系起来,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,并把孝的社会作用推而广之,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,光于四海,无所不通。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规定。
它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,身体发肤,受之父母,不敢毁伤,是孝之始;立身行道,扬名于后世,以显父母,是孝之终。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君主服务联系起来,认为孝要始于事亲,中于事君,终于立身。具体要求:居则致其敬,养则致其乐,病则致其忧,丧则致其哀,祭则致其严。《孝经》还根据不同人的身份差别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:天子之孝要求爱敬尽于其事亲,而德教加于百姓,刑于四海;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骄,高而不危,,制节谨度,满而不溢;卿大夫之孝要求非法不言,非道不行,口无择言,身无择行;士阶层的孝要求忠顺事上,保禄位,守祭祀;庶人之孝要求用天之道,分地之利,谨身节用,以养父母。
- 推荐作品:
- 经
- 史
- 子
- 十三经
- 尚书
- 周礼
- 仪礼
- 论语
- 公羊传
- 谷梁传
- 笠翁对韵
- 子夏易传
- 文昌孝经
- 大戴礼记
- 白虎通义
- 正史
- 史记
- 隋书
- 宋书
- 元史
- 辽史
- 南齐书
- 明季南略
- 资治通鉴
- 西夏书事
- 汉官六种
- 三朝北盟会编
- 过江七事
- 靖康传信录
- 东观奏记
- 九州春秋
- 别史
- 平宋录
- 晏子春秋
- 十七史百将传
- 十六国春秋
- 英雄记
- 载记
- 越绝书
- 江南野史
- 徐霞客游记
- 水经注
- 东京梦华录
- 大唐西域记
- 武林旧事
- 吴船录
- 史评
- 读通鉴论
- 传习录
- 儒家
- 菜根谭
- 荀子
- 国语
- 孔子家语
- 春秋繁露
- 明夷待访录
- 潜夫论
- 中论
- 三十六计
- 孙子兵法
- 素书
- 六韬
- 孙膑兵法
- 百战奇法
- 将苑
- 吴子
- 司马法
- 兵法二十四篇
- 练兵实纪
- 历代兵制
- 虎钤经
- 何博士备论
- 翠微先生北征录
- 法家
- 管子
- 商君书
- 睡虎地秦墓竹简
- 扬子法言
- 折狱龟鉴
- 邓析子
- 农家
- 天工开物
- 氾胜之书
- 黄帝内经
- 神农本草经
- 难经
- 奇经八脉考
- 濒湖脉学
- 药性歌括四百味
- 四圣心源
- 洗冤集录
- 扁鹊心书
- 温病条辨
- 医学源流论
- 三命通会
- 神相全编
- 九章算术
- 神峰通考
- 葬法倒杖
- 艺舟双楫
- 园冶
- 书目答问
- 杂家
- 千字文
- 百家姓
- 淮南子
- 智囊全集
- 笑林广记
- 论衡
- 人物志
- 龙文鞭影
- 清代名人轶事
- 老老恒言
- 南越笔记
- 西京杂记
- 尚书正义
- 池北偶谈
- 太平御览
- 世说新语
- 水浒传
- 三国演义
- 红楼梦
- 警世通言
- 儒林外史
- 醒世恒言
- 太平广记
- 阅微草堂笔记
- 封神演义
- 博物志
- 东周列国志
- 剪灯新话
- 绿野仙踪
- 老残游记
- 新齐谐
- 东游记
- 济公全传
- 孽海花
- 古今谭概
- 鬼神传
- 十二楼
- 雍正剑侠图
- 花月痕
- 穆天子传
- 三刻拍案惊奇
- 北游记
- 常言道
- 何典
- 南游记
- 杨家将
- 绣云阁
- 西汉演义
- 南北史演义
- 韩湘子全传
- 前汉演义
- 岭表录异
- 龙城录
- 说岳全传
- 南史演义
- 幻中游
- 独异志
- 小八义
- 薛刚反唐
- 春秋配
- 林公案
- 海国春秋
- 两晋演义
- 残唐五代史演义
- 隋唐两朝志传
- 声律启蒙
- 了凡四训
- 中说
- 道家
- 老子
- 阴符经
- 黄帝四经
- 黄庭经
- 太玄经
- 亢仓子
- 诗文评
- 总集
- 古文观止
- 昭明文选
- 冰鉴
- 幽梦影
- 日知录
- 郁离子
- 龙川别志
- 牡丹亭
- 桃花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