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二十四 周书·毕命
康王命作册毕,分居里,成周郊,作《毕命》。
周康王命令作册书,册命毕公治理成周,分别殷民善恶,区别居里疆界,安定周王都的郊区,史官写了《毕命》。
惟十有二年,六月庚午,朏。越三日壬申,王朝步自宗周,至于丰。以成周之众,命毕公保厘东郊。
康王十二年六月庚午日,新月初明。三天后,壬申日早晨,周康王离开镐京,到达丰邑,把成周的民众交给太史毕公管理,命其安治于东郊。
王若曰:“呜呼!父师,惟文王、武王敷大德于天下,用克受殷命。惟周公左右先王,绥定厥家,毖殷顽民,迁于洛邑,密迩王室,式化厥训。既历三纪,世变风移,四方无虞,予一人以宁,道有升降,政由俗革,不臧厥臧,民罔攸劝。惟公懋德,克勤小物,弼亮四世,正色率下,罔不祗师言。嘉绩多于先王,予小子垂拱仰成。”
周康王这样说:“啊!父师(毕公)。唯有我先祖文王、武王施德于天下,故而能得到殷商的王命。周公辅助先王安邦定国,管束殷商顽民,将其迁徙到洛邑,靠近王都便于监督管理。他们被逐渐周公的感化。从那时到现在,已经过了三十六年。移风易俗,世事无常。今四方安定无忧,我甚感欣喜。世道有好有坏,政教也随应时而变。如果不能褒奖善良,树立起以善为美的榜样,百姓将无向善之心。毕公您德高望重,不但能将大小事务处理的妥妥当当,而且还先后辅助过四代天子,统率群臣下属领导有方,臣下无人不敬重您,都重视您的教导。你的丰功伟绩为先王所倚重,视为左膀右臂。我小子才疏学浅,比不上先王,对您是敬仰万分,仰望您的功绩。”
王曰:“呜呼!父师,今予祗命公以周公之事,往哉!旌别淑慝,表厥宅里,彰善瘅恶,树之风声。弗率训典,殊厥井疆,俾克畏慕。申画郊圻,慎固封守,以康四海。政贵有恒,辞尚体要,不惟好异。商俗靡靡,利口惟贤,余风未殄,公其念哉!我闻曰:‘世禄之家,鲜克由礼’。以荡陵德,实悖天道。敝化奢丽,万世同流。兹殷庶士,席宠惟旧,怙侈灭义,服美于人。骄淫矜侉,将由恶终。虽收放心,闲之惟艰。资富能训,惟以永年。惟德惟义,时乃大训。不由古训,于何其训。”
康王说:“啊!父师(毕公)。今日,我把周公治理殷民的重任委托给您,您现在就去上任吧!您要识别善恶之人,对善民要加以表彰,让他荣耀乡里。奖善罚恶,树立以善为美的良好风气。对于顽固不化的人,将他们和善民隔离开,让他们住在那里继续教化,使他们懂得善恶,服从管束。你还要明确的划分出郊区与城市的分界,大力加强军事力量,从而安定天下。为政者当重视前人定下的常法,发布的政令应当突出重点,不要标新立异。殷商遗民奢侈之风甚胜,以善辩为贤。虽然经多年的整治,收效甚微,时至今日此歪风仍未断绝。您可得想想办法啊!我听说:‘世代为官享有禄位的人家多为二世祖,很少有人能循规蹈矩。他们放荡不羁,仗势欺人,欺辱有德之人,实在是有违天地正道。这种败坏的风气,世代相同。’殷商的士族们,享受先人的福泽太久了,已经堕落了。他们凭仗强大的势力,灭绝德义,穿着奢侈无度,而且骄横放荡,目中无人,无人管束则行恶一生。这些人已经无药可救,即使加以惩戒也只能他们收敛一时,但是很难让他们改过自新,重新做人。对于有钱有势又能接受我朝管束的人,自当让其福寿绵绵。重视德,重视义,这是天下的大训;如果连这个古训都不听,那么他们还会听什么呢?”
王曰:“呜呼!父师,邦之安危,惟兹殷士。不刚不柔,厥德允修。惟周公克慎厥始,惟君陈克和厥中,惟公克成厥终。三后协心,同厎于道,道洽政治,泽润生民,四夷左衽,罔不咸赖,予小子永膺多福。公其惟时成周,建无穷之基,亦有无穷之闻。子孙训其成式,惟乂。呜呼!罔曰弗克,惟既厥心;罔曰民寡,惟慎厥事。钦若先王成烈,以休于前政。”
周康王说:“啊!父师(毕公)。教化殷民责任重大,关乎国家安危,不可不慎重。施政当刚柔相济,有赏有罚,如此方能政令通达。当初,周公谨慎的教化殷民;接着,周公之子君陈和谐治理殷民,使其与我朝和睦相处;如今,就要靠您毕公完成这教化的最终使命。三位齐心协力,先后教导殷民,治理殷民,政治清明,如春风化雨,润泽百姓。四方的少数民族,也受到您的福泽,我这个年轻人也托您的福,永远享受大福。您要理好成周殷民事宜,建立我周王朝万世基业。功成则永享美名,流芳百世。后世子孙遵从您毕公制定的治国方略,天下就该安定了。啊!您不要谦虚的说,不能胜任此重任,应当尽心尽力的去做;不要说百姓少,当慎重政事。认真的治理好先王的大业,要超越前人,使它更加美好!”
- 推荐作品:
- 子
- 集
- 十三经
- 诗经
- 尚书
- 仪礼
- 孝经
- 孟子
- 谷梁传
- 易经
- 其他经学
- 笠翁对韵
- 易传
- 匡谬正俗
- 正史
- 三国志
- 后汉书
- 宋史
- 清史稿
- 旧唐书
- 宋书
- 元史
- 新五代史
- 南史
- 辽史
- 南齐书
- 逸周书
- 西夏书事
- 汉官六种
- 明季北略
- 过江七事
- 杂史
- 松漠纪闻
- 东观奏记
- 九州春秋
- 别史
- 平宋录
- 传记
- 晏子春秋
- 明儒学案
- 高士传
- 吴越春秋
- 江南野史
- 徐霞客游记
- 水经注
- 大唐西域记
- 武林旧事
- 蛮书
- 吴船录
- 都城纪胜
- 岭外代答
- 通典
- 读通鉴论
- 儒家
- 菜根谭
- 三字经
- 荀子
- 弟子规
- 小窗幽记
- 国语
- 盐铁论
- 近思录
- 春秋繁露
- 明夷待访录
- 北溪字义
- 兵家
- 三十六计
- 素书
- 将苑
- 司马法
- 武经总要
- 练兵实纪
- 投笔肤谈
- 翠微先生北征录
- 管子
- 商君书
- 睡虎地秦墓竹简
- 慎子
- 扬子法言
- 棠阴比事
- 邓析子
- 医家
- 农家
- 天工开物
- 农桑辑要
- 北山酒经
- 伤寒论
- 千金方
- 药性歌括四百味
- 四圣心源
- 扁鹊心书
- 术数
- 三命通会
- 撼龙经
- 葬书
- 神峰通考
- 葬法倒杖
- 焦氏易林
- 灵城精义
- 艺术
- 艺舟双楫
- 谱录
- 书目答问
- 格言联璧
- 梦溪笔谈
- 笑林广记
- 朱子家训
- 颜氏家训
- 论衡
- 夜航船
- 陶庵梦忆
- 容斋随笔
- 人物志
- 公孙龙子
- 龙文鞭影
- 清代名人轶事
- 困学纪闻
- 南越笔记
- 避暑录话
- 太平御览
- 搜神后记
- 水浒传
- 三国演义
- 西游记
- 红楼梦
- 聊斋志异
- 搜神记
- 醒世恒言
- 西厢记
- 东周列国志
- 剪灯新话
- 幽明录
- 老残游记
- 二刻拍案惊奇
- 新齐谐
- 酉阳杂俎
- 隋唐演义
- 济公全传
- 孽海花
- 古今谭概
- 鬼神传
- 狄公案
- 十二楼
- 花月痕
- 三刻拍案惊奇
- 常言道
- 南游记
- 杨家将
- 绣云阁
- 南北史演义
- 女仙外史
- 岭表录异
- 老残游记续集
- 大唐新语
- 南史演义
- 小五义
- 白牡丹
- 独异志
- 小八义
- 薛刚反唐
- 春秋配
- 林公案
- 北史演义
- 两晋演义
- 薛仁贵征东
- 残唐五代史演义
- 隋唐两朝志传
- 声律启蒙
- 僧宝传
- 道家
- 列子
- 抱朴子
- 神仙传
- 太玄经
- 云笈七签
- 悟真篇
- 文子
- 别集
- 曾国藩家书
- 幽梦影
- 呻吟语
- 郁离子
- 龙川别志
- 文心雕龙
- 沧浪诗话
- 训蒙骈句
- 闲情偶寄
- 长生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