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十八·造船航海
造船航海
崇祯十五年十月二十日,北兵入河间真定间,一日报陷名城二十六处,兵科都给事中鲁应遴,时最铮铮,首建策曰,航海攻心,谓造船三千,发兵六万,于登莱东汇,航海渡辽,在敌知之,必速归救,不攻而自去矣。首拨票拟,特嘉计划之妙,该部看议速奏。工部覆曰:造船固系臣衙门责任,但会典旧例,因兵事兴工者,同兵部分理其役。臣部止认造一千五百。上允之。着同兵、工二部,作速起工,而担半卸于兵部矣。然起工估计,仍是工部职掌。造船三千,每船价值,计银二千两,共应支销钱粮六百万。工部于估计疏曰:臣部现今库藏如洗,分任船费,亦须三百万,计无所措,事又在必行,日夕筹躇,有河南开封等府,积欠臣部料价银七百几十万,合无将此一项,听臣措那,即日马上差人,再限刻起解,以为造船之费可也。时开封河堤为流贼所决,城郭现在水底。上又允之,急移咨兵部,促三百万,以需起工之用。兵部则曰:用兵所需,臣部安敢推委,但造船三百万,非捻指可就。况当此库藏如洗,外解阻绝,巧妇安能为无米之炊。臣查凤阳等府,欠臣部造马价银八十余万,催其陆续先解,以应工部造船支资,此现在钱粮,无烦设处者。上又允之。工部初意,实欲向兵部措银几万,为起工搭厂规模,不谓兵部止移空文一纸,竟同本部之游戏浮词,乃乞怜于户部大司农曰:现今山东路梗,刻刻有庚癸之虞,自救不暇也,转叩同乡,又以勤王四集,冏藏与厩肆皆空,乃告窘于东西江米巷细布二商,令执票于留都苏杭官库兑银,应者及百而止,人有千余,数不上半万也,亦以零星而止。时已为闰十一月中也。兵则入山东,连破兖、青二府,州县小城,在所不计。造船之价银两奉旨,其事则究归工部,工部恐为建议者参其泄泄从事,乃为脱壳之谋,以神其变化,上一疏曰:造船之费,两部虽经擘画,奈今九门画闭二商裹足,油钉板木,无从置买,匠作舵手,亦无从觅雇,而行兵之事,又刻不容缓,如之奈何?为今之计,臣部适差造船主事朱正色,前往淮安船厂,合无令之带往厂中,则物料现备,匠人聚拥,商贾凑集,可以计日成功,省臣议建,不致徒托空言也。上又允之。时为十二月初也。此事已实责在朱正色一身。正色若非金蝉,宁不畏军法从事。谁知正色之计更妙,谈之侃侃,听之凿凿。其疏言造船攻心,省臣妙算,同仇之恨,人所同心,但臣所督造者,由闸运粮腹里之船,非乘风波浪航海之船也,航海与腹里,板木不同,钉铁不同,式样不同,航舟危不同,索揽器用不同,人夫师手操驾作用不同。今欲为此,必须资材于闽广,营造于海涯,专责彼处两抚,计日完工,即从海上驾往而北,以此大事,因材因地,理势之必然,臣非敢为膜外视也。疏上,准移敕两广督台与福建开府矣。旧例,省臣上疏,不逾五日,落旨部覆,省臣疏大约十日内,至都属奏章则候旨一月也。朱正色之旨,得之于十六年二月初旬,都察院请敕移咨,又已为二月中矣。至是年九月初。见闽、粤两抚奏稿,极赞科臣之策之妙,后言臣等拮据料理,极欲起工建造,但今北兵已出,海宇澄清,造船之说,不必议可也。奉圣旨是。
志异
壬午闰十一月二十四日庚申亥刻,拱极城刀仗,有光火一寸许。
徐亮工,字虞钦,江阴人,崇祯庚辰,钦赐进士,授陕西延安府吴堡知县。时秦寇日炽,其地有怪鸟,鸟身人面蓬首,若飞至县,或鸣或栖,不久流贼必至,而城被屠矣。鸟状如枭。
无锡实录云:夏秋之交,疫疠大作,万民凋瘵,兼之凶荒相继,殡殓为艰,枯骸暴露,几遍郊野。
附记:无锡邑诸生逐县令
明季无锡诸生,每岁免粮银五钱,无田可免者,则与之银,谓之叩散米。待士可谓厚矣。时,知县庞昌允,字尔祚,号再王,四川顺庆府西充县人,崇祯丁丑进士,米不时发,诸生杜景燿等,约同学庞昌允出西门,故事县令出门,即不得复入。时诸生以纸大书云:逐出无锡知县一名庞昌允不许复入,用朱笔傍竖,粘于芦席为牌擎之。将吏役笞散,扶昌允出即闭门。昌允诉于抚臣,抚臣调为嘉定令,久之,止逮五六人革其衿,竟不置重典,亦异也。此虽庞令之过,而诸生之横,亦太甚矣。时以流寇蹂躏江北,而江南频年洊饥,故当事姑息如此。不四年,役隶威如衿士,非复昔日优文之象矣。迨顺治十七年庚子,抚臣朱国治,以钱粮事奏销,三吴绅衿多黜,是势极而反,天盖有以报之也。
- 推荐作品:
- 史
- 子
- 集
- 十三经
- 诗经
- 左传
- 论语
- 孟子
- 尔雅
- 公羊传
- 易经
- 其他经学
- 易传
- 大戴礼记
- 史记
- 三国志
- 汉书
- 后汉书
- 宋史
- 新唐书
- 清史稿
- 隋书
- 宋书
- 元史
- 旧五代史
- 北史
- 梁书
- 南齐书
- 逸周书
- 明季南略
- 编年史
- 续资治通鉴
- 纪事本末
- 明季北略
- 过江七事
- 贞观政要
- 松漠纪闻
- 顺宗实录
- 东观奏记
- 九州春秋
- 别史
- 平宋录
- 传记
- 列女传
- 晏子春秋
- 明儒学案
- 高士传
- 载记
- 万历野获编
- 江南野史
- 徐霞客游记
- 水经注
- 东京梦华录
- 洛阳伽蓝记
- 华阳国志
- 吴船录
- 庐山记
- 政书
- 史评
- 读通鉴论
- 史通
- 增广贤文
- 围炉夜话
- 幼学琼林
- 国语
- 孔子家语
- 盐铁论
- 近思录
- 明夷待访录
- 帝范
- 三十六计
- 六韬
- 百战奇法
- 将苑
- 尉缭子
- 太白阴经
- 兵法二十四篇
- 练兵实纪
- 投笔肤谈
- 韩非子
- 法家
- 管子
- 睡虎地秦墓竹简
- 慎子
- 扬子法言
- 折狱龟鉴
- 棠阴比事
- 天工开物
- 齐民要术
- 农桑辑要
- 北山酒经
- 伤寒论
- 难经
- 金匮要略
- 药性歌括四百味
- 针灸大成
- 饮膳正要
- 肘后备急方
- 温病条辨
- 三命通会
- 神相全编
- 渊海子平
- 滴天髓阐微
- 天玉经
- 葬法倒杖
- 月波洞中记
- 艺术
- 棋经十三篇
- 古画品录
- 园冶
- 随园食单
- 淮南子
- 智囊全集
- 梦溪笔谈
- 笑林广记
- 夜航船
- 容斋随笔
- 龙文鞭影
- 清代名人轶事
- 老老恒言
- 金楼子
- 西京杂记
- 齐东野语
- 避暑录话
- 搜神后记
- 宣室志
- 小说家
- 山海经
- 水浒传
- 三国演义
- 红楼梦
- 搜神记
- 警世通言
- 儒林外史
- 醒世恒言
- 西厢记
- 阅微草堂笔记
- 封神演义
- 博物志
- 镜花缘
- 喻世明言
- 东周列国志
- 剪灯新话
- 初刻拍案惊奇
- 绿野仙踪
- 幽明录
- 二刻拍案惊奇
- 官场现形记
- 唐传奇
- 子不语
- 东游记
- 孽海花
- 古今谭概
- 鬼神传
- 常言道
- 三遂平妖传
- 何典
- 南游记
- 夷坚志
- 西汉演义
- 南北史演义
- 女仙外史
- 说唐全传
- 说岳全传
- 李公案
- 大唐新语
- 朝野佥载
- 南史演义
- 白牡丹
- 小八义
- 春秋配
- 海国春秋
- 北史演义
- 隋唐两朝志传
- 薛丁山征西
- 释家
- 心经
- 五灯会元
- 中说
- 知言
- 僧宝传
- 道家
- 老子
- 庄子
- 阴符经
- 列子
- 黄帝四经
- 黄庭经
- 神仙传
- 太玄经
- 云笈七签
- 悟真篇
- 文始真经
- 刘子
- 总集
- 别集
- 冰鉴
- 幽梦影
- 日知录
- 西湖梦寻
- 伯牙琴
- 文心雕龙
- 沧浪诗话
- 词曲
- 牡丹亭
- 春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