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八·明权
循理守常曰道,临危制变曰权。权之为称,譬犹权衡也。衡者,测邪正之形;权者,揆轻重之势。量有轻重,则形之于衡。今加一环于衡左,则右蹶,加之于右,则左蹶,唯莫之动,则平正矣。人之于事,临危制变,量有轻重,平而行之,亦犹此也。古之权者,审其轻重,必当于理而后行焉。
易称:“巽以行权。”语称“可以适道,未可与权。”权者,反于经而合于道,反于义而后有善,若唐棣之华,反而更合也。孝子之事亲,和颜卑体,尽孝尽敬;及其溺也,则揽发而拯之,非敢悔慢,以救死也。故溺而捽父,祝则名君,势不得已,权之所设也。
慈爱者,人之常情,然大义灭亲,灭亲益荣,由于义也。是故慈爱方义,二者相权,义重则亲可灭,苦虞舜之放傲弟象,周公之殊管叔,石碏之杀子厚,季友之鸠叔牙,以义权亲,此其类也。欺父矫君,臣子悖行;然舜娶不告,弦高矫命者,以绝祀之罪,重于不告,矫命之过,轻于灭国,权之义也。
夫有道则无权,道失则权作。道之于用,犹衣冠之在身也;权之轻重,犹甲胄之卫体也。介胄御寇,而不可常服;权以度理,而不可常用;自非贤哲,莫能处也。
- 推荐作品:
- 经
- 子
- 十三经
- 诗经
- 左传
- 礼记
- 尔雅
- 公羊传
- 谷梁传
- 其他经学
- 大学
- 子夏易传
- 文昌孝经
- 大戴礼记
- 白虎通义
- 匡谬正俗
- 正史
- 史记
- 三国志
- 明史
- 宋史
- 晋书
- 新唐书
- 清史稿
- 旧唐书
- 梁书
- 北齐书
- 辽史
- 逸周书
- 编年史
- 资治通鉴
- 西夏书事
- 纪事本末
- 明季北略
- 三朝北盟会编
- 杂史
- 战国策
- 五代史阙文
- 顺宗实录
- 别史
- 传记
- 列女传
- 唐才子传
- 高士传
- 载记
- 吴越春秋
- 江南野史
- 水经注
- 大唐西域记
- 蛮书
- 岭外代答
- 通典
- 史评
- 读通鉴论
- 儒家
- 菜根谭
- 弟子规
- 幼学琼林
- 国语
- 孔子家语
- 说苑
- 盐铁论
- 近思录
- 明夷待访录
- 帝范
- 兵家
- 三十六计
- 孙子兵法
- 素书
- 六韬
- 孙膑兵法
- 百战奇法
- 三略
- 尉缭子
- 司马法
- 乾坤大略
- 武经总要
- 历代兵制
- 虎钤经
- 法家
- 睡虎地秦墓竹简
- 慎子
- 折狱龟鉴
- 邓析子
- 医家
- 天工开物
- 农桑辑要
- 北山酒经
- 黄帝内经
- 本草纲目
- 难经
- 千金方
- 药性歌括四百味
- 针灸大成
- 肘后备急方
- 扁鹊心书
- 术数
- 三命通会
- 渊海子平
- 滴天髓阐微
- 焦氏易林
- 月波洞中记
- 古画品录
- 鬼谷子
- 千字文
- 墨子
- 淮南子
- 智囊全集
- 格言联璧
- 梦溪笔谈
- 朱子家训
- 论衡
- 夜航船
- 人物志
- 公孙龙子
- 困学纪闻
- 池北偶谈
- 齐东野语
- 搜神后记
- 宣室志
- 山海经
- 世说新语
- 水浒传
- 西游记
- 聊斋志异
- 搜神记
- 醒世恒言
- 封神演义
- 喻世明言
- 幽明录
- 老残游记
- 二刻拍案惊奇
- 官场现形记
- 新齐谐
- 酉阳杂俎
- 隋唐演义
- 三侠五义
- 鬼神传
- 花月痕
- 三刻拍案惊奇
- 北游记
- 海上花列传
- 杨家将
- 韩湘子全传
- 荡寇志
- 前汉演义
- 雷峰塔奇传
- 龙城录
- 后汉演义
- 刘公案
- 大唐新语
- 朝野佥载
- 南史演义
- 小五义
- 幻中游
- 春秋配
- 唐摭言
- 开辟演义
- 海国春秋
- 北史演义
- 薛仁贵征东
- 残唐五代史演义
- 薛丁山征西
- 毛公案
- 释家
- 心经
- 无量寿经
- 僧伽吒经
- 老子
- 庄子
- 阴符经
- 列子
- 神仙传
- 太玄经
- 云笈七签
- 文子
- 文始真经
- 诗文评
- 古文观止
- 昭明文选
- 浮生六记
- 曾国藩家书
- 幽梦影
- 西湖梦寻
- 文心雕龙
- 沧浪诗话
- 闲情偶寄
- 春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