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七·金石门
生金
广西所在产生金,融、宜、昭、藤江滨,与夫山谷皆有之。邕州溪峒及安南境,皆有金坑,其所产多于诸郡。邕管永安州与交址一水之隔尔,鹅鸭之属,至交址水滨游食而归者,遗粪类得金,在吾境水滨则无矣。凡金不自矿出,自然融结于沙土之中,小者如麦麸,大者如豆,更大如指面,皆谓之生金。昔江南遗赵韩王瓜子金,即此物也。亦有大如鸡子者,谓之金母。得是者,富固可知。交址金坑之利,遂买吾民为奴。今峒官之家,以大斛盛金镇宅,博赛之戏,一掷以金一杓为注,其豪侈如此,则其以金交结内外,何所不可为矣。古人欲使黄金与土同价者,知本之言也。
丹砂水银
昔葛稚川为丹砂求为勾漏令,以为仙药在是故也。勾漏,今容州,则知广西丹砂,非他地可比。‘本草’金石部以湖北辰州所产为佳,虽今世亦贵之。今辰砂乃出沅州,其色与广西宜州所产相类,色鲜红而微紫,与邕砂之深紫微黑者大异,功效亦相悬绝。盖宜山即辰山之阳故也。虽然,宜、辰丹砂虽良,要非仙药,葛稚川不求此也。尝闻邕州右江溪峒归德州大秀墟,有金缠砂大如箭镞,而上有金线缕文,乃真仙药。得其道者,可用以变化形质,试取以炼水银,乃见其异。盖邕州烧水银,当砂十二三斤,可烧成十斤。其良者,十斤真得十斤。惟金缠砂,八斤可得十斤,不知此砂一经火力,形质乃重何哉?是砂也,取毫末而齿之,色如鲜血,诚非辰、宜可及。邕州溪峒砂发之年,中夜望之,隐然火光满山。嗟夫,稚川知之矣!
炼水银
邕人炼丹砂为水银,以铁为上下釜,上釜盛砂,隔以细眼铁板;下釜盛水,埋诸地。合二釜之口于地面而封固之,灼以炽火。丹砂得火,化为霏雾,得水配舍,转而下坠,遂成水银。然则水银即丹砂也。丹砂禀生成之性,有阴阳之用,能以独体,化为二体,此其所以为圣也。然‘丹经’乃有真汞,何哉?余以为丹砂烧成水银,故已非真汞。邕州右江溪峒归德州大秀墟,有一丹穴,真汞出焉。穴中有一石壁,人先凿窍,方二三寸许,以一药涂之,有顷,真汞自然滴出,每取不过半两许。所涂之药,今忘其名矣。是色红粉,与水银白青之色殊异,其倍亦重于水银。嗟夫,学仙得此,其至宝欤!
银朱
桂人烧水银为银朱,以铁为上下釜,下釜如盘盂,中置水银;上釜如盖,顶施窍管,其管上屈曲垂于外。二釜函盖相得,固济既密,则别以水浸曲管之口。以火灼下釜之底,水银得火则飞,遇水则止。火熯体干,白变而丹矣。其上曰头朱,次曰次朱,次者不免杂以黄丹也。
铜
史称骆越多铜银,‘交州记’曰:“越人铸铜为舶。”‘广州记’曰:“俚獠铸铜鼓。”闻交址及占城等国,王所居以铜为瓦,信知南方多铜矣。今邕州有铜固无几,而右江溪峒之外,有一蛮峒,铜所自出也,掘地数尺即有矿,故蛮人多用铜器。尝有献说于朝,欲与博易,事下本路诸司,谓且生边衅,奏罢之。
铜绿
绿,所在有之。湖南之衡、永,广东之韶,广西之邕,皆有之。盖铜之苗裔也。有融结于山岩,翠绿可爱玩,质如石者,名石绿,色鲜美,淘取英华,以供画绘,其次可饰栋宇。又一种脆烂如碎土者,名绿,人不甚用。
铅粉
西融州有铅坑,铅质极美,桂人用以制粉。澄之以桂水之清,故桂粉声闻天下。桂粉旧皆僧房罨造,僧无不富,邪僻之行多矣。厥后经略司专其利,岁得息钱二万缗,以资经费,群僧乃往衡岳造粉,而以下价售之,亦名桂粉,虽其色不若桂,然桂以故发卖少迟。
钟乳
静江多岩洞,深者数里。岗穴之中,或高不可逾,或下不可隧。石脉滴水,风所不及,悉成钟乳;风之所及,虽曰结乳,色乃粗黄,不堪入药。钟乳之产也,乳牀连延,乳管倒垂,渐锐而长,滴沥未已,冰筋成列。长者一二尺,短者四五寸。人以竹管仰插而折取之,煮以七复之重汤,研以三旬之玉槌。试之肌纹,以观其细;澄之灰池,而干其体。日以烜之,其色微轻红,真者细妙,服之刀圭,沦肌浃髓。凡乳通如鹅管,中无雁齿,或破如爪甲,文如蝉翼者,上也。‘本草’所谓石钟乳是也。管无梢,连石牀者,商孽也。乳牀之石,明洁如玉者,孔公孽也。三物本同种,‘本草’以石钟乳居玉石上秩,商孽、孔公孽皆在中秩,其功用必有优劣尔。今广西帅司所造钟乳粉,率二孽也。所谓鹅管石,盖什之一二耳。钟乳所产,亦自有异,有石乳,有竹乳,有茅乳。石乳者,生于石上,石液相滋,化而为乳,色如冰玉,是为最良。竹乳者,生于土石山洞,其上生竹,竹石相滋,液化为乳,其色稍青。茅乳者,生于土石山洞,其上生茅,茅液相滋,化而为乳,其色微黄。皆可煮炼,以为温药。未炼之乳,体性皆寒,且有石毒,帷假汤火之功去其毒性,乃能废寒为温,以成上药。今‘本草’注家谓石乳温,竹乳平,茅乳寒,此说恐未必然。产乳之穴,虽曰深远,未尝有蛇虺居之。‘本草’注家又谓深洞幽穴,龙蛇毒气所成,斯大谬矣。凡煮炼乳水,人或误饮,能使人失音,其毒如此。
滑石
静江猺峒中出滑石,今‘本草’所谓桂州滑石是也。滑石在土,其烂如泥,出土遇风则坚。白者如玉,黑如苍玉,或琢为器用,而润之以油,似与玉无辨者。他路州军,颇爱重之,桂人视之如土,织布粉壁皆用,在桂一斤直七八文而已。
石鷰
石鷰生于石,遇雷雨则震跃而出,盖阳气之感。今湖南永州所产绝佳,色黄而头觜翅脊了了然。广西象州江滨石中亦有之。凡石中有嵌生如海蚶者极多,非真石鷰也。
石蟹石虾
海南州军海滨之地生石蟹,躯壳头足与夫巨螯,宛然蝤蛑之形也。又有石虾,亦宛然虾形。皆药物之所须也。云是海沫所化,理不可诘。‘本草’:“石蟹能疗目。”而石虾治疗未详。
石梅
石梅生海中,一丛数枝,横斜瘦硬,形色真枯梅也。虽巧花工造作,所不能及。根所附着如覆菌。或云本是木质,为海水所化。
石柏
石柏生海中,一干极细,上有一叶,宛是侧柏扶疏,无小异。根所附着如乌药,大抵皆化为石矣。此与石梅,虽未详可入药与否,然皆奇物也。
- 推荐作品:
- 经
- 集
- 周礼
- 仪礼
- 论语
- 中庸
- 大学
- 子夏易传
- 文昌孝经
- 大戴礼记
- 白虎通义
- 匡谬正俗
- 史记
- 汉书
- 明史
- 宋史
- 晋书
- 清史稿
- 旧唐书
- 宋书
- 元史
- 新五代史
- 魏书
- 旧五代史
- 周书
- 南史
- 北史
- 北齐书
- 辽史
- 南齐书
- 逸周书
- 编年史
- 资治通鉴
- 过江七事
- 贞观政要
- 松漠纪闻
- 战国策
- 五代史阙文
- 顺宗实录
- 九州春秋
- 别史
- 晏子春秋
- 明儒学案
- 十六国春秋
- 高士传
- 英雄记
- 载记
- 吴越春秋
- 越绝书
- 江南野史
- 地理
- 徐霞客游记
- 东京梦华录
- 大唐西域记
- 武林旧事
- 蛮书
- 政书
- 读通鉴论
- 儒家
- 三字经
- 弟子规
- 围炉夜话
- 幼学琼林
- 孔子家语
- 说苑
- 春秋繁露
- 帝范
- 潜夫论
- 中论
- 兵家
- 三十六计
- 素书
- 六韬
- 百战奇法
- 三略
- 将苑
- 尉缭子
- 司马法
- 练兵实纪
- 历代兵制
- 虎钤经
- 投笔肤谈
- 何博士备论
- 商君书
- 棠阴比事
- 医家
- 农家
- 齐民要术
- 农桑辑要
- 氾胜之书
- 本草纲目
- 伤寒论
- 神农本草经
- 金匮要略
- 奇经八脉考
- 药性歌括四百味
- 针灸大成
- 食疗本草
- 肘后备急方
- 温病条辨
- 医学源流论
- 三命通会
- 神相全编
- 撼龙经
- 滴天髓阐微
- 葬书
- 九章算术
- 天玉经
- 焦氏易林
- 棋经十三篇
- 谱录
- 茶经
- 千字文
- 百家姓
- 笑林广记
- 朱子家训
- 夜航船
- 陶庵梦忆
- 容斋随笔
- 人物志
- 权谋残卷
- 老老恒言
- 金楼子
- 尚书正义
- 池北偶谈
- 风俗演义
- 太平御览
- 搜神后记
- 水浒传
- 聊斋志异
- 搜神记
- 警世通言
- 西厢记
- 太平广记
- 阅微草堂笔记
- 封神演义
- 镜花缘
- 喻世明言
- 初刻拍案惊奇
- 绿野仙踪
- 幽明录
- 老残游记
- 官场现形记
- 酉阳杂俎
- 子不语
- 东游记
- 济公全传
- 三侠五义
- 孽海花
- 狄公案
- 穆天子传
- 三刻拍案惊奇
- 北游记
- 三遂平妖传
- 海上花列传
- 何典
- 杨家将
- 西汉演义
- 南北史演义
- 女仙外史
- 雷峰塔奇传
- 龙城录
- 说岳全传
- 后汉演义
- 李公案
- 大唐新语
- 河东记
- 小五义
- 白牡丹
- 唐摭言
- 林公案
- 海国春秋
- 两晋演义
- 薛仁贵征东
- 隋唐两朝志传
- 毛公案
- 释家
- 心经
- 无量寿经
- 五灯会元
- 知言
- 僧伽吒经
- 僧宝传
- 老子
- 列子
- 抱朴子
- 神仙传
- 云笈七签
- 文始真经
- 亢仓子
- 刘子
- 诗文评
- 总集
- 昭明文选
- 别集
- 浮生六记
- 幽梦影
- 呻吟语
- 西湖梦寻
- 郁离子
- 龙川别志
- 伯牙琴
- 文心雕龙
- 随园诗话
- 沧浪诗话
- 诗人玉屑
- 牡丹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