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卷·间战
凡欲征伐,先用间谍,觇敌之众寡、虚实、动静,然后兴师,则大功可立,战无不胜。法曰:“无所不用间也。”
凡是要出兵攻打敌人,首先要派遣间谍秘密探明敌军人数之多少、力量之虚实、部队之行止,然后才能出兵。这样就能大功告成,战无不胜。诚如兵法所说:“(对敌作战)无时无处不可以使用间谍。”
周将韦叔裕,字孝宽,以德行守镇玉壁。孝宽善于抚御,能得人心,所遣间谍入齐者,皆为尽力。亦有齐人得孝宽赂金者,遥通书疏。故齐动静,朝廷皆知之。齐相斛律光,字明月,贤而有勇,孝宽深忌之。参军曲严颇知卜筮,谓孝宽曰:“来年东朝必大杀戮。”孝宽因令严作谣歌曰:“百升飞上天,明月照长安。”百升,斛也。又言:“高山不推自崩,槲木不扶自立。”令谍者多赉此文,遗之于邺。祖孝征与光有隙,既闻,更润色之。明月卒以此见诛。周武帝闻光死,赦其境内,后大举兵伐之,遂灭齐。
南北朝时期,北周名将韦叔裕,字孝宽,凭借自身之德行而长期镇守在玉壁城。他善于抚慰和管理士卒,甚得部众拥护。因此,他所派往北齐的间谍,都能尽全力的搜集情报。也有为他重金收买的北齐人,从齐国送来情报。所以,北齐有什么动静,北周都了如指掌。北齐左丞相斛律光,字明月,既贤明又勇武,是为孝宽非常忌恨的一个对手。参军曲严颇懂占卜之术,他对孝宽说:“明年,北齐必因相互残杀而大乱。”孝宽因此命令曲严编造歌谣,说:“百升飞上天,明月照长安。”“百升”,就呈一斛,(以此隐喻斛律光)。又说:“高山不推自隤,槲木不扶自立。”然后命令间谍携带大量写好歌谣的传单,散发到齐都邺城,北齐尚书左仆射祖孝徵与斛律光有矛盾,他得此传单后则更添油加醋地报告了齐后主高纬,斛律光最终因此而惨遭杀害。北周武帝宇文邕获悉斛律光被杀身亡的消息后,高兴得立即向全国颁布大赦令。立即出动大军讨伐,终于灭掉了北齐。
- 推荐作品:
- 经
- 子
- 集
- 诗经
- 尚书
- 周礼
- 孝经
- 论语
- 易经
- 其他经学
- 笠翁对韵
- 子夏易传
- 大戴礼记
- 汉书
- 后汉书
- 宋史
- 新唐书
- 宋书
- 元史
- 新五代史
- 魏书
- 旧五代史
- 周书
- 南史
- 北史
- 金史
- 辽史
- 逸周书
- 续资治通鉴
- 西夏书事
- 纪事本末
- 贞观政要
- 松漠纪闻
- 奉天录
- 九州春秋
- 别史
- 唐才子传
- 明儒学案
- 高士传
- 英雄记
- 吴越春秋
- 越绝书
- 万历野获编
- 江南野史
- 徐霞客游记
- 东京梦华录
- 洛阳伽蓝记
- 武林旧事
- 蛮书
- 吴船录
- 岭外代答
- 庐山记
- 政书
- 史评
- 读通鉴论
- 史通
- 传习录
- 增广贤文
- 三字经
- 国语
- 近思录
- 春秋繁露
- 中论
- 兵家
- 孙子兵法
- 素书
- 吴子
- 乾坤大略
- 兵法二十四篇
- 练兵实纪
- 便宜十六策
- 虎钤经
- 投笔肤谈
- 翠微先生北征录
- 韩非子
- 管子
- 商君书
- 棠阴比事
- 邓析子
- 医家
- 齐民要术
- 氾胜之书
- 伤寒论
- 神农本草经
- 千金方
- 金匮要略
- 濒湖脉学
- 针灸大成
- 洗冤集录
- 饮膳正要
- 肘后备急方
- 温病条辨
- 医学源流论
- 神相全编
- 渊海子平
- 滴天髓阐微
- 九章算术
- 神峰通考
- 葬法倒杖
- 焦氏易林
- 李虚中命书
- 灵城精义
- 艺术
- 古画品录
- 谱录
- 茶经
- 淮南子
- 梦溪笔谈
- 朱子家训
- 论衡
- 夜航船
- 名贤集
- 容斋随笔
- 人物志
- 权谋残卷
- 清代名人轶事
- 老老恒言
- 南越笔记
- 金楼子
- 西京杂记
- 尚书正义
- 池北偶谈
- 齐东野语
- 类书
- 太平御览
- 搜神后记
- 宣室志
- 小说家
- 山海经
- 水浒传
- 西游记
- 红楼梦
- 警世通言
- 儒林外史
- 西厢记
- 博物志
- 初刻拍案惊奇
- 幽明录
- 唐传奇
- 酉阳杂俎
- 隋唐演义
- 东游记
- 三侠五义
- 孽海花
- 古今谭概
- 花月痕
- 三刻拍案惊奇
- 常言道
- 海上花列传
- 杨家将
- 韩湘子全传
- 说唐全传
- 儿女英雄传
- 前汉演义
- 岭表录异
- 后汉演义
- 李公案
- 刘公案
- 大唐新语
- 朝野佥载
- 河东记
- 小五义
- 白牡丹
- 独异志
- 小八义
- 薛刚反唐
- 开辟演义
- 林公案
- 薛仁贵征东
- 残唐五代史演义
- 隋唐两朝志传
- 释家
- 了凡四训
- 无量寿经
- 五灯会元
- 中说
- 僧宝传
- 道家
- 庄子
- 阴符经
- 抱朴子
- 黄帝四经
- 太玄经
- 老子想尔注
- 尹文子
- 刘子
- 总集
- 昭明文选
- 幽梦影
- 日知录
- 郁离子
- 龙川别志
- 伯牙琴
- 沧浪诗话
- 训蒙骈句
- 词源
- 诗人玉屑
- 闲情偶寄
- 桃花扇
- 长生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