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卷·斥战
凡行兵之法,斥候为先。平易用骑,险阻用步。每五人为一甲,人持一白旗,远则军行前后左右,接续候望。若见贼兵,以次转近,告白主将,令众预为之备。法曰:“以虞待不虞者胜。”
凡是行军作战的法则,是以侦察敌情为先务。平坦开阔的地方使用骑兵侦察、险要狭隘的地方使用步兵侦察。每五个侦察人员编为一甲,每人手持一面白旗,远离大军而对前后左右方向实施连续侦察。如果发现了敌情,就由远及近地转递消息,将情况报告给主将,然后再下令部队预先做好应敌准备。诚如兵法所说:“有准备的军队对付没有准备的敌人,就一定能取得胜利。”
汉宣帝时,先零诸羌叛,犯边塞,攻城邑,杀长吏。时后将军赵充国,年七十余,上老之,使〔御史大夫丙吉〕问:谁可将者?〔充国对曰:“亡逾于老臣者。”上遣问焉,曰:“将军度羌虏何如,当用几人?”〕充国曰:“百闻不如一见。兵难预度,臣愿驰至金城,图上方略。然羌戎小夷,逆天背叛,灭亡不久,愿陛下属之老臣,勿以为忧。”上笑曰:“诺。”充国至金城,须兵满万骑,欲渡河,恐为虏所遮。即夜遣三校衔枚先渡,渡辄营阵。会明,遂以次尽渡。羌数十百骑来,出入军傍。充国曰:“吾士马新至困倦,不可驰逐。此皆骁骑难制,又恐为其诱兵也。击羌以殄灭为期,小利不足贪。”令军中勿击。遣骑候望四望峡中,无羌。夜半兵至落都,召诸校、司马,谓曰:“吾知羌戎不能为矣。使彼发数千人守杜四望峡中,兵众岂得入来!”充国常以远斥候为务,行必为战备,止必坚营壁,尤能持重,爱士卒,先计而后战。遂平先零。
西汉宣帝时期,先零羌等部发动叛乱,进犯边塞,攻打城镇,杀害官吏。此时的后将军赵充国已经七十多岁了,宣帝认为他年纪大了,便派御史大夫丙吉问他,谁可以率兵前往平息叛乱时,赵充国回答说:“没有能超过我的人啦。”宣帝所遣使者又问:“将军估计一下羌兵现在的情况怎样,我们应当派多少兵去?”赵充国回答说:“百闻不如亲眼一见。战争的态势是很难在远离前线的地方预估的,我愿意立即赶赴金城前线,据实地以绘制军事地图,依敌情而拟定攻讨方略,一并上报陛下。但是先零羌是个小部族,它违背天意而发动叛乱,离灭亡之日不远了。希望陛下把平叛的任务交给我,不要再为此事担忧了。”宣帝听后笑着说:“好!”赵充国到了金城,等到集结了万名骑兵以后,便打算渡过黄河,但又怕被羌兵阻遏截击,因此就于夜间派遣三校部队悄悄首先渡过黄河,渡河之后立即安营布阵。等到天亮的时候,汉军依次全部渡过了黄河。他们发现有几百羌族骑兵出入于汉军附近。赵充国对将士说:“我们的人马刚到,因疲乏不能出击驱赶羌兵。这些羌兵都是一下难以战胜的骁勇骑兵,且又怕他们是引人上钩的诱兵。打击敌人是以全歼有生力量为目的,小利是不值得贪图的。”于是,他下令汉军不得随意出击。其后,赵充国派遣骑兵到四望狭进行侦察,没有发现敌兵,于是乘夜率军进至落都谷,召集各校指挥官,说:“现在我才知道羌人是不会用兵的。假使他们派出数千兵扼守四望狭,我们的部队还怎么能进得来呢!”赵充国用兵打仗的特点是,往往把派员到远处侦察敌情作为重要任务,行军时必定做好战斗准备,驻扎时必定构筑坚固营垒。尤其难能可贵的是,他用兵谨慎持重,关心爱护士卒,每次都是先制定作战计划之后,再投入战斗,所以他把先零人的叛乱很快平定了。
- 推荐作品:
- 史
- 子
- 十三经
- 诗经
- 礼记
- 周礼
- 仪礼
- 孝经
- 论语
- 孟子
- 尔雅
- 公羊传
- 其他经学
- 中庸
- 大学
- 笠翁对韵
- 易传
- 子夏易传
- 汉书
- 宋史
- 晋书
- 隋书
- 宋书
- 元史
- 旧五代史
- 南史
- 北史
- 梁书
- 北齐书
- 明季南略
- 编年史
- 资治通鉴
- 续资治通鉴
- 大唐创业起居注
- 纪事本末
- 战国策
- 东观奏记
- 平宋录
- 传记
- 列女传
- 明儒学案
- 高士传
- 载记
- 吴越春秋
- 万历野获编
- 江南野史
- 地理
- 徐霞客游记
- 水经注
- 武林旧事
- 吴船录
- 都城纪胜
- 庐山记
- 通典
- 读通鉴论
- 史通
- 传习录
- 菜根谭
- 增广贤文
- 弟子规
- 围炉夜话
- 孔子家语
- 近思录
- 帝范
- 中论
- 孙子兵法
- 素书
- 孙膑兵法
- 百战奇法
- 将苑
- 武经总要
- 练兵实纪
- 虎钤经
- 韩非子
- 睡虎地秦墓竹简
- 扬子法言
- 折狱龟鉴
- 医家
- 农家
- 齐民要术
- 农桑辑要
- 氾胜之书
- 黄帝内经
- 神农本草经
- 难经
- 千金方
- 金匮要略
- 药性歌括四百味
- 扁鹊心书
- 温病条辨
- 医学源流论
- 术数
- 神相全编
- 渊海子平
- 滴天髓阐微
- 葬书
- 李虚中命书
- 古画品录
- 谱录
- 茶经
- 随园食单
- 书目答问
- 杂家
- 鬼谷子
- 朱子家训
- 颜氏家训
- 夜航船
- 陶庵梦忆
- 容斋随笔
- 龙文鞭影
- 清代名人轶事
- 老老恒言
- 尚书正义
- 池北偶谈
- 避暑录话
- 类书
- 太平御览
- 艺文类聚
- 搜神后记
- 宣室志
- 山海经
- 世说新语
- 水浒传
- 三国演义
- 西游记
- 红楼梦
- 聊斋志异
- 搜神记
- 西厢记
- 太平广记
- 阅微草堂笔记
- 镜花缘
- 东周列国志
- 初刻拍案惊奇
- 绿野仙踪
- 官场现形记
- 酉阳杂俎
- 子不语
- 东游记
- 济公全传
- 古今谭概
- 鬼神传
- 狄公案
- 三刻拍案惊奇
- 常言道
- 海上花列传
- 何典
- 杨家将
- 西汉演义
- 女仙外史
- 儿女英雄传
- 前汉演义
- 雷峰塔奇传
- 岭表录异
- 龙城录
- 说岳全传
- 朝野佥载
- 小五义
- 幻中游
- 独异志
- 唐摭言
- 海国春秋
- 两晋演义
- 薛仁贵征东
- 隋唐两朝志传
- 薛丁山征西
- 毛公案
- 声律启蒙
- 释家
- 五灯会元
- 中说
- 知言
- 僧伽吒经
- 僧宝传
- 抱朴子
- 黄帝四经
- 黄庭经
- 神仙传
- 老子想尔注
- 亢仓子
- 尹文子
- 刘子
- 诗文评
- 别集
- 冰鉴
- 浮生六记
- 呻吟语
- 龙川别志
- 随园诗话
- 沧浪诗话
- 训蒙骈句
- 词源
- 词曲
- 闲情偶寄
- 长生殿
- 春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