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三百六十八 隆
历史来源
1、出自以地名为姓。春秋时期鲁国有个地方叫隆邑,后来居住在这里或封地在这里的人便以地名为姓,称隆姓。`
2、出自匈奴部族。西汉时期,北方少数民族匈奴部落有隆姓。
家族名人
隆英:明代御史。宣德时中举人,任南宫县令。他勤俭节约,重视农耕,有古循吏风,为官廉介不可夺。他当县官时,京城来了两个武官,举着大令,要强占农田给军队用。隆英理直气壮地说,本县没有空余地,除了我县衙门大堂前这块草皮,其余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农田。结果隆英得胜。
隆光祖:明朝人,举为进士而在朝中当官,但与掌握朝政大权的张居正合不来。张居正是位有功也有过的人物。后来隆光祖重被起用,当了吏部尚书,又重新任命一大批被张居中排挤的官吏。隆光祖还向朝廷推荐了许多人才,都是能为国为民能效劳立功的人物。
隆科多:清康熙、雍正时大臣。满洲镶黄旗人。佟国维三子,圣祖孝懿仁皇后佟佳氏弟。隆科多于康熙朝累官理藩院尚书,兼步军统领,掌握京师警卫武力。清圣祖玄烨临终,王大臣受顾命者,惟他一人。他参预清世宗胤禛夺权。世宗之立,外得力于年羹尧,内得力于隆科多。世宗即位,以拥戴殊勋,被任命为总理事务四大臣之一,官至吏部尚书,加太保,备极宠任,呼为舅而不名。铨选官吏,不经奏请,任意为之,号为“佟驯。随后,迅速被解除步军统领一职,以削弱其过分庞大的权力。隆科多平素与川陕总督年羹尧交结甚厚。雍正三年(1725年),年败,隆科多以党附年羹尧、徇庇查嗣庭获罪,削太保。四年,罢尚书,令料理阿尔泰等路边疆事务。寻命勘议俄罗斯边界。五年六月,私钞玉牒事发,被罗织罪状,于畅春园外筑屋三楹,永远禁锢。六年六月,卒于禁所。
迁徙分布
(缺)隆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。春秋时,鲁国有一个地方名叫隆邑,居住在这里的人以地名为姓,称为隆氏。历史上,北方少数民族匈奴部落有隆姓。
- 推荐作品:
- 子
- 集
- 十三经
- 诗经
- 周礼
- 仪礼
- 孝经
- 公羊传
- 谷梁传
- 其他经学
- 笠翁对韵
- 易传
- 文昌孝经
- 大戴礼记
- 史记
- 三国志
- 汉书
- 后汉书
- 清史稿
- 宋书
- 新五代史
- 魏书
- 旧五代史
- 南史
- 辽史
- 陈书
- 逸周书
- 明季南略
- 编年史
- 资治通鉴
- 续资治通鉴
- 汉官六种
- 纪事本末
- 明季北略
- 战国策
- 靖康传信录
- 五代史阙文
- 奉天录
- 顺宗实录
- 九州春秋
- 列女传
- 晏子春秋
- 十七史百将传
- 唐才子传
- 高士传
- 载记
- 水经注
- 武林旧事
- 华阳国志
- 蛮书
- 庐山记
- 读通鉴论
- 史通
- 传习录
- 儒家
- 三字经
- 小窗幽记
- 孔子家语
- 说苑
- 近思录
- 明夷待访录
- 素书
- 孙膑兵法
- 将苑
- 吴子
- 尉缭子
- 太白阴经
- 兵法二十四篇
- 练兵实纪
- 历代兵制
- 虎钤经
- 投笔肤谈
- 何博士备论
- 翠微先生北征录
- 韩非子
- 管子
- 商君书
- 睡虎地秦墓竹简
- 慎子
- 扬子法言
- 折狱龟鉴
- 医家
- 齐民要术
- 北山酒经
- 伤寒论
- 金匮要略
- 奇经八脉考
- 药性歌括四百味
- 针灸大成
- 食疗本草
- 肘后备急方
- 术数
- 三命通会
- 神相全编
- 撼龙经
- 葬书
- 神峰通考
- 灵城精义
- 园冶
- 茶经
- 随园食单
- 书目答问
- 梦溪笔谈
- 朱子家训
- 颜氏家训
- 论衡
- 夜航船
- 名贤集
- 人物志
- 清代名人轶事
- 南越笔记
- 金楼子
- 西京杂记
- 尚书正义
- 池北偶谈
- 齐东野语
- 避暑录话
- 类书
- 西游记
- 醒世恒言
- 西厢记
- 阅微草堂笔记
- 博物志
- 剪灯新话
- 初刻拍案惊奇
- 老残游记
- 官场现形记
- 新齐谐
- 酉阳杂俎
- 隋唐演义
- 济公全传
- 三侠五义
- 古今谭概
- 十二楼
- 北游记
- 南游记
- 夷坚志
- 西汉演义
- 南北史演义
- 女仙外史
- 韩湘子全传
- 说唐全传
- 儿女英雄传
- 雷峰塔奇传
- 龙城录
- 说岳全传
- 朝野佥载
- 南史演义
- 河东记
- 白牡丹
- 幻中游
- 薛刚反唐
- 春秋配
- 唐摭言
- 海国春秋
- 两晋演义
- 薛仁贵征东
- 声律启蒙
- 释家
- 心经
- 五灯会元
- 知言
- 僧伽吒经
- 僧宝传
- 老子
- 庄子
- 黄帝四经
- 黄庭经
- 尹文子
- 古文观止
- 昭明文选
- 别集
- 幽梦影
- 呻吟语
- 日知录
- 西湖梦寻
- 随园诗话
- 沧浪诗话
- 牡丹亭
- 桃花扇
- 春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