襄公二年
【原文】
【经】
二年春,王正月,葬简王。
郑师伐宋。
夏五月庚寅,夫人姜氏薨。
六月庚辰,郑伯睔卒。
晋师、宋师、卫甯殖侵郑。
秋七月,仲孙蔑会晋荀罃、宋华元、卫孙林父、曹人、邾人于戚。
己丑,葬我小君齐姜。
叔孙豹如宋。
冬,仲孙蔑会晋荀罃、齐崔杼、宋华元、卫孙林父、曹人、邾人、滕人、薛人、小邾人于戚,遂城虎牢。
楚杀其大夫公子申。
【传】
二年春,郑师侵宋,楚令也。
齐侯伐莱,莱人使正舆子赂夙沙卫以索马牛皆百匹,齐师乃还。君子是以知齐灵公之为灵也。
夏,齐姜薨。初,穆姜使择美槚,以自为榇与颂琴。季文子取以葬。君子曰:“非礼也。礼无所逆,妇,养姑者也,亏姑以成妇,逆莫大焉。《诗》曰:‘其惟哲人,告之话言,顺德之行。’季孙于是为不哲矣。且姜氏,君之妣也。《诗》曰:‘为酒为醴,烝畀祖妣,以洽百礼,降福孔偕。’”齐侯使诸姜、宗妇来送葬。召莱子,莱子不会,故晏弱城《东阳》以偪之。
郑成公疾,子驷请息肩于晋。公曰“楚君以郑故,亲集矢于其目,非异人任,寡人也。若背之,是弃力与言,其谁暱我?免寡人,唯二三子!”
秋七月庚辰,郑伯睔卒。于是子罕当国,子驷为政,子国为司马。晋师侵郑,诸大夫欲从晋,子驷曰:“官命未改。”
会于戚,谋郑故也。孟献子曰:“请城虎牢以偪郑。”知武子曰:“善。鄫之会,吾子闻崔子之言,今不来矣。滕、薛、小邾之不至,皆齐故也。寡君之忧不唯郑。罃将复于寡君,而请于齐。得请而告,吾子之功也。若不得请,事将在齐。吾子之请,诸侯之福也,岂唯寡君赖之。”
穆叔聘于宋,通嗣君也。
冬,复会于戚,齐崔武子及滕、薛、小邾之大夫皆会,知武子之言故也。遂城虎牢,郑人乃成。
楚公子申为右司马,多受小国之赂,以偪子重、子辛,楚人杀之。故书曰:“楚杀其大夫公子申。”
【翻译】
【经】
二年春季,周历正月,安葬简王。
郑国军队攻打宋国。
夏季五月庚寅日,齐姜去世。
六月庚辰日,郑成公去世。
晋国军队、宋国军队、卫国的甯殖一起入侵郑国。
秋季七月,仲孙蔑与晋国的荀罃、宋国的华元、卫国的孙林父、曹国人、邾国人在戚地会见。
己丑日,安葬我国小君齐姜。
叔孙豹去宋国。
冬季,仲孙蔑与晋国的荀罃、齐国的崔杼、宋国的华元、卫国的孙林父、曹国人、邾国人、滕国人、薛国人、小邾国人在戚地会见,于是就在虎牢筑城。
楚国杀了自己国家的大夫公子申。
【传】
二年春季,郑国的军队侵袭宋国,这是受楚国的命令。
齐灵公进攻莱国,莱国人派正舆子把精选的马和牛各一百匹赠送给夙沙卫,齐军就退兵回去。君子因此而知道了齐灵公所以谥为“灵”的缘故。
夏季,齐姜去世。当初,穆姜派人选择上好的槚木,为自己作了内棺和颂琴,季文子把它拿来安葬齐姜。君子说:“这是不合于礼的,礼不能有所不顺。媳妇是奉养婆婆的人,亏损婆婆以成全了媳妇,没有比这再大的不顺了。《诗》说:‘只有明智的人,才可以把好话告诉他,要他顺着道德而行事。’季孙在这件事情上就很不明智了,而且穆姜还是国君的祖母。《诗》说:‘酿造甜酒,敬献祖妣,合于礼仪,遍降福气。’”齐灵公派遣嫁给齐大夫的宗女和同姓大夫的妻子前来鲁国送葬,召见莱子。莱子不参加会见,所以晏弱在东阳筑城来逼迫莱国。
郑成公生病,子驷请求服从晋国来解除对楚国的负担。郑成公说:“楚国的国君由于郑国的缘故,他的眼睛被箭射中。不是为了别人,是为了我啊!如果背弃他,这是丢弃了人家的功劳和自己的誓言,还有谁来亲近我?使我免于过错,就是看你们几位的了。”
秋季,七月庚辰,郑成公仑去世。于是由子罕掌政,由子驷处理政务,子国出任司马。当时晋军侵略郑国,郑大夫都主张服从晋国。子驷说:“国君的命令没有改变。”
仲孙蔑和晋国荀罃、宋国华元、卫国孙林父、曹国人、邾国人在戚地会见,这是为了商讨征服郑国的办法。仲孙蔑说:“请在虎牢筑城以逼迫郑国。”知武子说:“好。鄫地的盟会,您听到了齐国代表崔杼的话,现在他不来了。滕国、薛国、小邾国的都不来了,都是由于齐国的缘故。寡君的忧虑不仅在于郑国。罃准备向寡君报告并向齐国请求会见。得到允许后而告诉诸侯在虎牢筑城,这是大夫的功劳。如果得不到允许,战争就会在齐国发生。大夫的请求,是诸侯的福气,岂独寡君依靠这些?”
穆叔到宋国聘问,通告新君即位的事。
冬季,再次在戚地会见,齐国的崔武子和滕国、薛国、小邾国的大夫都参加会见,这是由于知武子这一番话的缘故。于是就在虎牢筑城。郑国人这才要求讲和。
楚国的公子申做右司马,接受了小国很多财礼,以逼迫子重、子辛。楚国人杀了他,所以《春秋》记载说“楚杀其大夫公子申。”
- 推荐作品:
- 经
- 史
- 子
- 十三经
- 周礼
- 仪礼
- 孝经
- 孟子
- 公羊传
- 大学
- 易传
- 子夏易传
- 白虎通义
- 匡谬正俗
- 正史
- 明史
- 宋史
- 晋书
- 旧唐书
- 隋书
- 宋书
- 元史
- 周书
- 北史
- 北齐书
- 辽史
- 南齐书
- 明季南略
- 编年史
- 大唐创业起居注
- 汉官六种
- 纪事本末
- 过江七事
- 杂史
- 贞观政要
- 松漠纪闻
- 战国策
- 顺宗实录
- 东观奏记
- 别史
- 列女传
- 晏子春秋
- 明儒学案
- 载记
- 越绝书
- 万历野获编
- 地理
- 东京梦华录
- 洛阳伽蓝记
- 华阳国志
- 蛮书
- 吴船录
- 岭外代答
- 政书
- 通典
- 读通鉴论
- 儒家
- 荀子
- 小窗幽记
- 幼学琼林
- 国语
- 说苑
- 盐铁论
- 潜夫论
- 兵家
- 三十六计
- 将苑
- 吴子
- 司马法
- 太白阴经
- 乾坤大略
- 便宜十六策
- 历代兵制
- 虎钤经
- 投笔肤谈
- 何博士备论
- 翠微先生北征录
- 韩非子
- 管子
- 睡虎地秦墓竹简
- 折狱龟鉴
- 齐民要术
- 农桑辑要
- 神农本草经
- 千金方
- 金匮要略
- 药性歌括四百味
- 四圣心源
- 洗冤集录
- 食疗本草
- 饮膳正要
- 肘后备急方
- 扁鹊心书
- 温病条辨
- 医学源流论
- 三命通会
- 葬书
- 九章算术
- 天玉经
- 神峰通考
- 焦氏易林
- 艺术
- 棋经十三篇
- 艺舟双楫
- 园冶
- 随园食单
- 书目答问
- 千字文
- 吕氏春秋
- 淮南子
- 格言联璧
- 朱子家训
- 论衡
- 夜航船
- 名贤集
- 容斋随笔
- 公孙龙子
- 龙文鞭影
- 清代名人轶事
- 老老恒言
- 南越笔记
- 避暑录话
- 类书
- 艺文类聚
- 搜神后记
- 宣室志
- 小说家
- 山海经
- 水浒传
- 红楼梦
- 博物志
- 喻世明言
- 剪灯新话
- 幽明录
- 二刻拍案惊奇
- 东游记
- 三侠五义
- 古今谭概
- 鬼神传
- 狄公案
- 十二楼
- 雍正剑侠图
- 花月痕
- 北游记
- 海上花列传
- 何典
- 夷坚志
- 杨家将
- 西汉演义
- 女仙外史
- 说唐全传
- 儿女英雄传
- 荡寇志
- 雷峰塔奇传
- 岭表录异
- 龙城录
- 后汉演义
- 刘公案
- 大唐新语
- 朝野佥载
- 南史演义
- 河东记
- 小五义
- 白牡丹
- 幻中游
- 唐摭言
- 开辟演义
- 林公案
- 薛仁贵征东
- 残唐五代史演义
- 隋唐两朝志传
- 薛丁山征西
- 声律启蒙
- 释家
- 了凡四训
- 无量寿经
- 五灯会元
- 僧伽吒经
- 道家
- 庄子
- 阴符经
- 黄庭经
- 太玄经
- 悟真篇
- 文始真经
- 尹文子
- 冰鉴
- 曾国藩家书
- 呻吟语
- 日知录
- 西湖梦寻
- 郁离子
- 龙川别志
- 随园诗话
- 训蒙骈句
- 词源
- 诗人玉屑
- 桃花扇
- 长生殿
- 春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