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要内容
《周礼》是一部通过官制来表达治国方案的著作,内容极为丰富,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。所记载的礼的体系最为系统,既有祭祀、朝觐、封国、巡狩、丧葬等等的国家大典,也有如用鼎制度、乐悬制度、车骑制度、服饰制度、礼玉制度等等的具体规范,还有各种礼器的等级、组合、形制、度数的记载。许多制度仅见于此书,因而尤其宝贵。
这些制度规范《周礼》分为六类职官,《天官·大宰》谓之六典:一曰治典,以经邦国,以治官府,以纪万民;二曰教典,以安邦国,以教官府,以扰万民;三曰礼典,以和邦国,以统百官,以谐万民;四曰政典,以平邦国,以正百官,以均万民;五曰刑典,以诘邦国,以刑百官,以纠万民;六曰事典,以富邦国,以任百官,以生万民。《天官·小宰》谓之六属:一曰天官,其属六十,掌邦治;二曰地官,其属六十,掌邦教;,三曰春官,其属六十,掌邦礼;四曰夏官,其属六十,掌邦政;五曰秋官,其属六十,掌邦刑;六曰冬官,其属六十,掌邦事。其分工大致为:
天官冢宰,大宰及以下共有63种职官,负责宫廷事务;地官司徒,大司徒及以下共78种职官,负责民政事务;春官宗伯,大宗伯及以下共70种职官,负责宗族事务;夏官司马,大司马及以下共70种职官,负责军事事务;秋官司寇,大司寇及以下共66种职官,负责刑罚事务;冬官百工,涉及制作方面共30种职官,负责营造事务。
伪《古文尚书·周官》有类似说法:冢宰掌邦治,统百官,均四海;司徒掌邦教,敷五典,扰兆民;宗伯掌邦礼,治神人,和上下;司马掌邦政,统六师,平邦国;司寇掌邦禁,诘奸慝,刑暴乱;司空掌邦土,居四民,时地利。但这种说法可能更晚出,是对传世《周礼》的抄袭、概括而已。
《周礼》之所以由《周官》而更名为周礼,意味着在汉儒看来,社会的所有一切制度规范,可概名之礼。这是因为在中国传统话语中,礼乃所有一切制度规范的概称。汉语之礼,尽管最早、最狭义的用法指事神致福的祭祀礼仪,但其最广义的用法则是指的所有一切制度规范。所以,贾公彦谈到为什么主礼的春官之职不能说礼百官、而应说统百官时,解释说:礼,所以统叙万事,故云‘统百官'也。,所谓统叙万事,意味着礼乃统摄着所有一切制度规范。
《周礼》的制度规范并非以往社会的实际制度,而是一种指向未来的理想设计。如果《周礼》确实是战国时期的产物,那么,它的创作正好处在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,必定反映那个时期的历史趋向,因此,其制度设计的目标应该并不是指向转型之前的社会时代,而是指向转型之后的社会时代。为此,有必要简要谈谈中国社会历史及学术的分期问题。中国社会历史及其学术可以分为三个时代,其间有两个转型时期,大致情况如下表:
表中的时代称谓王权皇权民权乃标示国家主权行使者的变动:王或天子→皇帝→公民。主权行使者的历史变动是由于生活方式、社会主体的变动:宗族→家族→市民。家族社会虽然仍讲宗法,但其宗法已不具有宗法社会家—国—天下同构的地位,这是本质区别。这在经济上表现为最重要的生产资料的所有者的变动:王土公有制→地主私有制→资本主义。又在政治上表现为基本政治制度及其主体的变动:王领导下的血缘贵族集体统治→皇帝的专制→公民的民主政治。
就其时代背景而论,《周礼》应该属于子学范畴;其制度设计之指向,乃是社会转型的趋向。唯其如此,《周礼》的实际影响是在后来的皇权时代。例如,从隋代开始实行的三省六部制,其六部就是仿照《周礼》六官而设置的;唐代将六部定名为吏、户、礼、兵、刑、工,作为中央官制的主体,为后世所遵循,一直沿用至清。历朝修订典制,如唐《开元六典》、宋《开宝通礼》、,明《大明集礼》等,也都以《周礼》为蓝本,斟酌损益而成。所以说《周礼》并不是王权时代的经典,而是皇权时代的经典。今天面临的一个任务是:如何使《周礼》进而转化为民权时代的一部经典。
目录
周礼·天官冢宰第一
周礼·地官司徒第二
周礼·春官宗伯第三
周礼·夏官司马第四
周礼·秋官司寇第五
周礼·冬官考工记第六
- 推荐作品:
- 经
- 史
- 子
- 集
- 诗经
- 周礼
- 论语
- 孟子
- 公羊传
- 易经
- 其他经学
- 笠翁对韵
- 易传
- 子夏易传
- 大戴礼记
- 史记
- 汉书
- 晋书
- 周书
- 南史
- 北齐书
- 陈书
- 南齐书
- 续资治通鉴
- 汉官六种
- 明季北略
- 三朝北盟会编
- 贞观政要
- 五代史阙文
- 奉天录
- 十七史百将传
- 明儒学案
- 十六国春秋
- 高士传
- 英雄记
- 地理
- 徐霞客游记
- 水经注
- 武林旧事
- 华阳国志
- 都城纪胜
- 岭外代答
- 庐山记
- 政书
- 通典
- 史评
- 三字经
- 弟子规
- 小窗幽记
- 孔子家语
- 盐铁论
- 近思录
- 明夷待访录
- 帝范
- 中论
- 北溪字义
- 孙子兵法
- 素书
- 六韬
- 百战奇法
- 司马法
- 乾坤大略
- 兵法二十四篇
- 便宜十六策
- 历代兵制
- 虎钤经
- 投笔肤谈
- 何博士备论
- 法家
- 睡虎地秦墓竹简
- 慎子
- 扬子法言
- 折狱龟鉴
- 棠阴比事
- 医家
- 农家
- 天工开物
- 齐民要术
- 农桑辑要
- 氾胜之书
- 本草纲目
- 神农本草经
- 难经
- 千金方
- 奇经八脉考
- 濒湖脉学
- 药性歌括四百味
- 针灸大成
- 食疗本草
- 肘后备急方
- 扁鹊心书
- 温病条辨
- 医学源流论
- 术数
- 三命通会
- 神相全编
- 撼龙经
- 渊海子平
- 九章算术
- 天玉经
- 疑龙经
- 葬法倒杖
- 李虚中命书
- 灵城精义
- 艺术
- 棋经十三篇
- 古画品录
- 茶经
- 随园食单
- 书目答问
- 杂家
- 鬼谷子
- 千字文
- 吕氏春秋
- 墨子
- 格言联璧
- 朱子家训
- 论衡
- 夜航船
- 陶庵梦忆
- 容斋随笔
- 权谋残卷
- 公孙龙子
- 老老恒言
- 南越笔记
- 西京杂记
- 尚书正义
- 池北偶谈
- 避暑录话
- 类书
- 太平御览
- 搜神后记
- 山海经
- 三国演义
- 西游记
- 红楼梦
- 聊斋志异
- 搜神记
- 警世通言
- 博物志
- 镜花缘
- 喻世明言
- 东周列国志
- 绿野仙踪
- 老残游记
- 新齐谐
- 隋唐演义
- 东游记
- 三侠五义
- 古今谭概
- 十二楼
- 穆天子传
- 北游记
- 海上花列传
- 何典
- 杨家将
- 绣云阁
- 西汉演义
- 儿女英雄传
- 雷峰塔奇传
- 岭表录异
- 说岳全传
- 李公案
- 老残游记续集
- 刘公案
- 大唐新语
- 南史演义
- 小五义
- 白牡丹
- 幻中游
- 开辟演义
- 林公案
- 北史演义
- 残唐五代史演义
- 毛公案
- 声律启蒙
- 无量寿经
- 中说
- 道家
- 老子
- 黄帝四经
- 黄庭经
- 太玄经
- 悟真篇
- 文子
- 亢仓子
- 尹文子
- 诗文评
- 总集
- 古文观止
- 昭明文选
- 浮生六记
- 曾国藩家书
- 幽梦影
- 西湖梦寻
- 郁离子
- 龙川别志
- 沧浪诗话
- 词源
- 牡丹亭
- 春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