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氏家书杂录
太原府君,讳凝,字叔恬,文中子亚弟也。贞观初,君子道亨,我先君门人布在廊庙,将播厥师训,施于王道,遂求其书于仲父。仲父以编写未就不之出,故六经之义代莫得闻。
仲父释褐,为监察御史。时御史大夫杜淹谓仲父曰:“子圣贤之弟也,有异闻乎?”仲父曰:“凝忝同气,昔亡兄讲道河汾,亦尝预于斯,然六经之外无所闻也。”淹曰:“昔门人咸存记焉,盖薛收、姚义缀而名曰《中说》。兹书,天下之昌言也,微而显,曲而当,旁贯大义,宏阐教源。门人请问之端,文中行事之迹,则备矣。子盍求诸家?”仲父曰:“凝以丧乱以来,未遑及也。”退而求之,得《中说》一百余纸,大底杂记不著篇目,首卷及序则蠹绝磨灭,未能诠次。
会仲父黜为胡苏令,叹曰:“文中子之教不可不宣也,日月逝矣,岁不我与。”乃解印而归,大考六经之,而缮录焉。《礼论》《乐论》各亡其五篇,《续诗》《续书》各亡《小序》,推《元经》《赞易》具存焉,得六百六十五篇,勒成七十五卷,分为六部,号曰“王氏六经”。仲父谓诸子曰:“大哉兄之述也,以言乎皇纲帝道,则大明矣,以言乎天地之间,则无不至焉。自春秋以来,未有若斯之述也。”又谓门人曰:“不可使文中之后不达于兹也。”乃召诸子而授焉。
贞观十六年,余二十一岁,受六经之义;三年,颇通大略。呜呼!小子何足以知之,而有志焉。
十九年,仲父被起为洛州录事,又以《中说》授余曰:“先兄之绪言也。”余再拜曰:“《中说》之为教也,务约致深,言寡理大,其比方《论语》之记乎?孺子奉之,无使失坠。”
余因而辨类分宗,编为十编,勒成十卷,其门人弟子姓字本末,则访诸纪牒,列于外传,以备宗本焉。且《六经》《中说》,于以观先君之事业,建义明道,垂则立训,知文中子之所为者,其天乎?年序浸远,朝廷事异,同志沦殂,帝阍攸邈,文中子之教抑而未行,吁可悲哉!空传子孙以为素业云尔。时贞观二十三年正月序。
- 推荐作品:
- 史
- 集
- 十三经
- 尚书
- 左传
- 礼记
- 仪礼
- 论语
- 尔雅
- 易经
- 其他经学
- 中庸
- 大学
- 笠翁对韵
- 文昌孝经
- 史记
- 后汉书
- 明史
- 隋书
- 元史
- 魏书
- 旧五代史
- 周书
- 南史
- 北史
- 北齐书
- 南齐书
- 资治通鉴
- 大唐创业起居注
- 汉官六种
- 东观奏记
- 别史
- 平宋录
- 晏子春秋
- 十七史百将传
- 高士传
- 英雄记
- 载记
- 吴越春秋
- 地理
- 水经注
- 东京梦华录
- 大唐西域记
- 洛阳伽蓝记
- 蛮书
- 吴船录
- 庐山记
- 史评
- 读通鉴论
- 史通
- 传习录
- 三字经
- 小窗幽记
- 幼学琼林
- 孔子家语
- 盐铁论
- 明夷待访录
- 帝范
- 潜夫论
- 中论
- 北溪字义
- 兵家
- 孙子兵法
- 素书
- 百战奇法
- 三略
- 将苑
- 尉缭子
- 太白阴经
- 练兵实纪
- 便宜十六策
- 何博士备论
- 翠微先生北征录
- 法家
- 扬子法言
- 棠阴比事
- 邓析子
- 医家
- 农家
- 天工开物
- 齐民要术
- 农桑辑要
- 北山酒经
- 氾胜之书
- 伤寒论
- 难经
- 千金方
- 金匮要略
- 奇经八脉考
- 药性歌括四百味
- 针灸大成
- 四圣心源
- 食疗本草
- 肘后备急方
- 扁鹊心书
- 撼龙经
- 滴天髓阐微
- 李虚中命书
- 灵城精义
- 棋经十三篇
- 艺舟双楫
- 谱录
- 茶经
- 千字文
- 墨子
- 百家姓
- 格言联璧
- 梦溪笔谈
- 笑林广记
- 朱子家训
- 论衡
- 容斋随笔
- 人物志
- 权谋残卷
- 公孙龙子
- 清代名人轶事
- 老老恒言
- 困学纪闻
- 西京杂记
- 尚书正义
- 风俗演义
- 西游记
- 红楼梦
- 警世通言
- 西厢记
- 太平广记
- 阅微草堂笔记
- 博物志
- 喻世明言
- 东周列国志
- 剪灯新话
- 初刻拍案惊奇
- 绿野仙踪
- 老残游记
- 官场现形记
- 新齐谐
- 子不语
- 三侠五义
- 鬼神传
- 狄公案
- 十二楼
- 雍正剑侠图
- 花月痕
- 穆天子传
- 北游记
- 夷坚志
- 绣云阁
- 西汉演义
- 南北史演义
- 韩湘子全传
- 说唐全传
- 儿女英雄传
- 前汉演义
- 雷峰塔奇传
- 龙城录
- 老残游记续集
- 刘公案
- 南史演义
- 河东记
- 小五义
- 白牡丹
- 幻中游
- 独异志
- 薛刚反唐
- 唐摭言
- 开辟演义
- 隋唐两朝志传
- 无量寿经
- 五灯会元
- 中说
- 僧宝传
- 道家
- 庄子
- 列子
- 太玄经
- 云笈七签
- 悟真篇
- 老子想尔注
- 刘子
- 总集
- 别集
- 冰鉴
- 浮生六记
- 西湖梦寻
- 郁离子
- 伯牙琴
- 文心雕龙
- 随园诗话
- 沧浪诗话
- 训蒙骈句
- 词曲
- 牡丹亭
- 桃花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