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一 察智部·总序
冯子曰:智非察不神,察非智不精。子思云:“文理密察,必属于至圣。”而孔子亦云:“察其所安。”是以知察之为用,神矣广矣。善于相人者,犹能以鉴貌辨色,察人之富贵福寿贫贱孤夭,况乎因其事而察其心?则人之忠佞贤奸,有不灼然乎?分其目曰“得情”,曰“诘奸”,即以此为照人之镜而已。
冯梦龙说:“智慧需要明察,才能显示出其效用,而明察若是不以智慧为基础,则难以真正洞悉事物的精微关键之处。”子思说:“条理清晰,细致明辨,才是真正的智慧。”孔子也说:“观察他做事情安与不安。”从而知道明察的作用,是非常神圣和广泛的。善于相面的人,能从一个人的长相神色,看出富贵或贫贱,长寿或早逝。同样的,从一个人的行为处世之中,也能清楚判断出他是忠直还是奸邪,是贤能还是愚昧。因此,本部分为“得情”和“诘奸”两卷,可以用来作为照见人心的明镜。
- 推荐作品:
- 史
- 集
- 十三经
- 尚书
- 左传
- 论语
- 公羊传
- 谷梁传
- 其他经学
- 大学
- 笠翁对韵
- 易传
- 文昌孝经
- 史记
- 清史稿
- 旧唐书
- 新五代史
- 南史
- 梁书
- 陈书
- 南齐书
- 逸周书
- 编年史
- 西夏书事
- 汉官六种
- 纪事本末
- 过江七事
- 贞观政要
- 战国策
- 靖康传信录
- 奉天录
- 顺宗实录
- 九州春秋
- 别史
- 晏子春秋
- 十七史百将传
- 唐才子传
- 载记
- 吴越春秋
- 越绝书
- 徐霞客游记
- 东京梦华录
- 大唐西域记
- 洛阳伽蓝记
- 华阳国志
- 蛮书
- 政书
- 史评
- 儒家
- 三字经
- 幼学琼林
- 国语
- 孔子家语
- 盐铁论
- 明夷待访录
- 帝范
- 北溪字义
- 兵家
- 孙子兵法
- 素书
- 百战奇法
- 尉缭子
- 司马法
- 乾坤大略
- 兵法二十四篇
- 李卫公问对
- 武经总要
- 练兵实纪
- 便宜十六策
- 历代兵制
- 虎钤经
- 何博士备论
- 翠微先生北征录
- 法家
- 睡虎地秦墓竹简
- 扬子法言
- 棠阴比事
- 农桑辑要
- 神农本草经
- 难经
- 金匮要略
- 奇经八脉考
- 濒湖脉学
- 洗冤集录
- 食疗本草
- 饮膳正要
- 肘后备急方
- 扁鹊心书
- 温病条辨
- 医学源流论
- 三命通会
- 渊海子平
- 疑龙经
- 葬法倒杖
- 李虚中命书
- 灵城精义
- 谱录
- 杂家
- 吕氏春秋
- 墨子
- 百家姓
- 颜氏家训
- 夜航船
- 名贤集
- 容斋随笔
- 人物志
- 权谋残卷
- 公孙龙子
- 龙文鞭影
- 老老恒言
- 西京杂记
- 尚书正义
- 齐东野语
- 类书
- 宣室志
- 小说家
- 三国演义
- 西游记
- 聊斋志异
- 搜神记
- 警世通言
- 醒世恒言
- 阅微草堂笔记
- 封神演义
- 博物志
- 镜花缘
- 喻世明言
- 剪灯新话
- 初刻拍案惊奇
- 二刻拍案惊奇
- 官场现形记
- 新齐谐
- 子不语
- 东游记
- 孽海花
- 雍正剑侠图
- 花月痕
- 穆天子传
- 北游记
- 常言道
- 三遂平妖传
- 海上花列传
- 何典
- 南游记
- 夷坚志
- 杨家将
- 绣云阁
- 南北史演义
- 女仙外史
- 说唐全传
- 雷峰塔奇传
- 龙城录
- 说岳全传
- 刘公案
- 大唐新语
- 南史演义
- 河东记
- 幻中游
- 独异志
- 春秋配
- 唐摭言
- 海国春秋
- 北史演义
- 两晋演义
- 残唐五代史演义
- 隋唐两朝志传
- 声律启蒙
- 了凡四训
- 无量寿经
- 五灯会元
- 中说
- 知言
- 僧伽吒经
- 僧宝传
- 黄庭经
- 太玄经
- 云笈七签
- 悟真篇
- 文子
- 亢仓子
- 诗文评
- 总集
- 别集
- 冰鉴
- 浮生六记
- 曾国藩家书
- 呻吟语
- 日知录
- 西湖梦寻
- 郁离子
- 龙川别志
- 沧浪诗话
- 词源
- 闲情偶寄
- 春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