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二十四 上智部·姚崇
【原文】
原文
姚崇为灵武道大总管。张柬之等谋诛二张,崇适自屯所还,遂参密议,以功封梁县侯。武后迁上阳宫,中宗率百官问起居。五公相庆,崇独流涕。柬之等曰:“今岂流涕时耶?恐公祸由此始。”崇曰:“比与讨逆,不足为功。然事天后久,违旧主而泣,人臣终节也。由此获罪,甘心焉。”后五王被害,而崇独免。
唐朝名臣姚崇任灵武道大总管的时候,张柬之等人谋划诛杀武后宠幸的张易之、张昌宗二人,正赶上姚崇从屯驻之地回京,就参与了这个秘密计划,后来因功封为梁县侯。把武后迁往上阳宫时,中宗率领百官前去问安。张柬之等人相互称庆,只有姚崇悲伤流泪。张柬之等人说:“现在哪里是流泪的时候呢?这样会惹祸上身的。”姚崇说:“和你们一起讨平叛逆,本不算什么功劳。然而侍奉武后已久,一旦分别,因而伤心哭泣,这是人臣应有的节义。如果因此获罪,我也心甘情愿。”后来柬之等人都被杀害了,只有姚崇幸免于难。
[冯述评]
评译
武后迁,五公相庆,崇独流涕。董卓诛,百姓歌舞,邕独惊叹。事同而祸福相反者,武君而卓臣,崇公而邕私也。然惊叹者,平日感恩之真心;流涕者,一时免祸之权术。崇逆知三思犹在,后将噬脐,而无如五王之不听何也。吁,崇真智矣哉!
武后迁入上阳宫,五公相庆贺,只有姚崇流泪伤心。东汉时董卓被杀,百姓载歌载舞,只有蔡邕叹息不止。事情相同而遭遇的祸福却相反。因为武后是君,董卓是臣;姚崇为公,蔡邕为私的缘故。然而叹息是感恩的真心表现,流泪却是一时免祸的权术。姚崇想到武三思(武后的侄子)还在朝廷之上,日后必会报复,便不像其他几人那样忘乎所以。唉,姚崇真聪明啊!
- 推荐作品:
- 子
- 集
- 诗经
- 周礼
- 孝经
- 论语
- 尔雅
- 易经
- 易传
- 子夏易传
- 大戴礼记
- 后汉书
- 明史
- 新唐书
- 清史稿
- 旧唐书
- 隋书
- 元史
- 新五代史
- 周书
- 南史
- 梁书
- 北齐书
- 辽史
- 南齐书
- 逸周书
- 过江七事
- 五代新说
- 战国策
- 靖康传信录
- 五代史阙文
- 奉天录
- 东观奏记
- 别史
- 传记
- 列女传
- 晏子春秋
- 唐才子传
- 高士传
- 越绝书
- 江南野史
- 地理
- 徐霞客游记
- 水经注
- 东京梦华录
- 洛阳伽蓝记
- 蛮书
- 都城纪胜
- 政书
- 史评
- 读通鉴论
- 史通
- 儒家
- 三字经
- 弟子规
- 幼学琼林
- 国语
- 孔子家语
- 盐铁论
- 帝范
- 中论
- 北溪字义
- 兵家
- 三十六计
- 孙子兵法
- 素书
- 六韬
- 百战奇法
- 三略
- 吴子
- 司马法
- 太白阴经
- 兵法二十四篇
- 练兵实纪
- 便宜十六策
- 虎钤经
- 韩非子
- 法家
- 管子
- 睡虎地秦墓竹简
- 慎子
- 邓析子
- 齐民要术
- 农桑辑要
- 氾胜之书
- 黄帝内经
- 本草纲目
- 千金方
- 针灸大成
- 洗冤集录
- 温病条辨
- 术数
- 三命通会
- 神相全编
- 渊海子平
- 滴天髓阐微
- 九章算术
- 天玉经
- 神峰通考
- 焦氏易林
- 李虚中命书
- 月波洞中记
- 灵城精义
- 古画品录
- 艺舟双楫
- 茶经
- 随园食单
- 书目答问
- 墨子
- 梦溪笔谈
- 朱子家训
- 颜氏家训
- 论衡
- 名贤集
- 容斋随笔
- 金楼子
- 尚书正义
- 池北偶谈
- 风俗演义
- 避暑录话
- 类书
- 太平御览
- 宣室志
- 小说家
- 世说新语
- 水浒传
- 红楼梦
- 聊斋志异
- 搜神记
- 警世通言
- 太平广记
- 阅微草堂笔记
- 镜花缘
- 喻世明言
- 东周列国志
- 初刻拍案惊奇
- 绿野仙踪
- 老残游记
- 唐传奇
- 隋唐演义
- 东游记
- 古今谭概
- 狄公案
- 十二楼
- 北游记
- 三遂平妖传
- 海上花列传
- 何典
- 夷坚志
- 绣云阁
- 前汉演义
- 说岳全传
- 后汉演义
- 老残游记续集
- 刘公案
- 小五义
- 幻中游
- 独异志
- 小八义
- 薛刚反唐
- 春秋配
- 林公案
- 海国春秋
- 两晋演义
- 残唐五代史演义
- 薛丁山征西
- 毛公案
- 声律启蒙
- 释家
- 无量寿经
- 五灯会元
- 中说
- 知言
- 僧伽吒经
- 道家
- 老子
- 阴符经
- 黄庭经
- 云笈七签
- 文子
- 文始真经
- 亢仓子
- 尹文子
- 古文观止
- 昭明文选
- 冰鉴
- 幽梦影
- 日知录
- 龙川别志
- 文心雕龙
- 词源
- 牡丹亭
- 闲情偶寄
- 桃花扇
- 长生殿
- 春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