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六 楚三·张仪逐惠施于魏
张仪逐惠施于魏。惠子之楚,楚王受之。冯郝谓楚王曰:“逐惠子者,张仪也。而王亲与约,是欺仪也,臣为王弗取也。惠子为仪者来,而恶王之交于张仪,惠子心弗行也。且宋王之贤惠子也,天下莫不闻也。今之不善张仪也,天下莫不知也。今为事之故,弃所贵于雠人,臣以为大王轻矣。且为事耶?王不如举惠子而纳之于宋,而谓张仪曰:‘请为子勿纳也。’仪必德王。而惠子穷人,而王奉之,又必德王。此不失为仪之实,而可以德惠子。”楚王曰:“善。”乃奉惠子而纳之宋。
张仪将惠驱逐出了魏国,惠施来到楚国,楚王接纳了他。大臣冯郝对楚王说:“驱逐惠施的人是张仪。大王和惠施结交,这是在欺骗张仪,我认为大王这样做是不可取的。惠施是因为张仪驱逐才来楚国的,他也一定会怨恨大王和张仪结交,惠施如果知道实际情况的话,他一定不会来楚国的。并且宋王认为惠施是一个贤能的人,天下没有人不知道这事的。现在,惠施与张仪结仇,诸侯中也无人不晓。惠施与大王结交,您就抛弃了张仪。大王这样做,是否有些轻率呢?还是为了国家的大事呢?大王不如帮助惠施,送他到宋国去。然后,对张仪说:‘我是因为您才没有接待惠施的。’张仪必然感激大王。而惠施是个被排挤、遭困窘的人,大王却帮助他到宋国去,惠施也必然感激大王。这样您实际上不失为张仪着想,又可以使惠施感恩戴德。”楚王说:“好。”于是就把惠施推荐到宋国去了。
- 推荐作品:
- 经
- 子
- 集
- 十三经
- 尚书
- 礼记
- 仪礼
- 论语
- 公羊传
- 谷梁传
- 中庸
- 文昌孝经
- 大戴礼记
- 白虎通义
- 汉书
- 明史
- 宋史
- 新唐书
- 宋书
- 周书
- 北史
- 金史
- 梁书
- 北齐书
- 陈书
- 南齐书
- 编年史
- 资治通鉴
- 续资治通鉴
- 大唐创业起居注
- 汉官六种
- 三朝北盟会编
- 过江七事
- 松漠纪闻
- 战国策
- 靖康传信录
- 五代史阙文
- 别史
- 平宋录
- 传记
- 唐才子传
- 十六国春秋
- 高士传
- 英雄记
- 载记
- 吴越春秋
- 越绝书
- 万历野获编
- 江南野史
- 地理
- 徐霞客游记
- 东京梦华录
- 洛阳伽蓝记
- 华阳国志
- 岭外代答
- 庐山记
- 通典
- 史通
- 儒家
- 菜根谭
- 增广贤文
- 三字经
- 荀子
- 弟子规
- 小窗幽记
- 幼学琼林
- 孔子家语
- 近思录
- 北溪字义
- 三十六计
- 孙膑兵法
- 百战奇法
- 将苑
- 尉缭子
- 司马法
- 乾坤大略
- 兵法二十四篇
- 李卫公问对
- 武经总要
- 便宜十六策
- 虎钤经
- 投笔肤谈
- 何博士备论
- 翠微先生北征录
- 法家
- 管子
- 棠阴比事
- 农桑辑要
- 氾胜之书
- 本草纲目
- 伤寒论
- 千金方
- 金匮要略
- 奇经八脉考
- 濒湖脉学
- 药性歌括四百味
- 饮膳正要
- 神相全编
- 渊海子平
- 天玉经
- 神峰通考
- 棋经十三篇
- 茶经
- 书目答问
- 千字文
- 淮南子
- 智囊全集
- 梦溪笔谈
- 笑林广记
- 朱子家训
- 论衡
- 人物志
- 清代名人轶事
- 尚书正义
- 池北偶谈
- 风俗演义
- 齐东野语
- 类书
- 宣室志
- 世说新语
- 西游记
- 儒林外史
- 醒世恒言
- 西厢记
- 阅微草堂笔记
- 镜花缘
- 喻世明言
- 东周列国志
- 绿野仙踪
- 幽明录
- 二刻拍案惊奇
- 官场现形记
- 酉阳杂俎
- 隋唐演义
- 三侠五义
- 鬼神传
- 狄公案
- 花月痕
- 穆天子传
- 三刻拍案惊奇
- 常言道
- 何典
- 南游记
- 杨家将
- 绣云阁
- 西汉演义
- 南北史演义
- 岭表录异
- 李公案
- 刘公案
- 朝野佥载
- 白牡丹
- 小八义
- 薛刚反唐
- 春秋配
- 开辟演义
- 林公案
- 北史演义
- 两晋演义
- 薛丁山征西
- 毛公案
- 释家
- 五灯会元
- 僧伽吒经
- 僧宝传
- 老子
- 庄子
- 抱朴子
- 黄帝四经
- 太玄经
- 云笈七签
- 悟真篇
- 文始真经
- 老子想尔注
- 亢仓子
- 刘子
- 总集
- 别集
- 浮生六记
- 曾国藩家书
- 呻吟语
- 西湖梦寻
- 文心雕龙
- 随园诗话
- 沧浪诗话
- 训蒙骈句
- 诗人玉屑
- 词曲
- 牡丹亭
- 桃花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