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十八 卷下·治法·治人必考其验否论
天下之事,惟以口舌争,而无从考其信否者,则是非难定。若夫医则有效验之可征,知之最易。而为医者,自审其工拙亦最易。然而世之择医者与为医者,皆愦愦而莫之辨,何也?古人用药,苟非宿病痼疾,其效甚速。《内经》云∶一剂知,二剂已。又云∶复杯而卧。《伤寒论》云∶一服愈者,不必尽剂。可见古人审病精而用药当,未有不一二剂而效者。故治病之法,必宜先立医案,指为何病,所本何方,方中用某药专治某症,其论说本之何书。服此药后,于何时减去所患之何病;倘或不验,必求所以不验之故,而更思必效之法。或所期之效不应,反有他效,必求其所以致他效之故;又或反增他症,或病反重,则必求所以致害之故。而自痛惩焉。更复博考医书,期于必愈而止。若其病本不能速效,或其病只可小效,或竟不可治,亦必预立医案,明着其说,然后立方,不得冒昧施治。如此自考,自然有过必知,加以渚心好学,其道日进矣。今之医者,事事反此,惟记方数首,择时这药数种,不论何病何证,总以此塞责,偶尔得效,自以为功;其或无效,或至于死,亦诿于病势之常,病家亦相循为固然,全不一怪。间有病家于未服药之前,问医者服此药之后,效验若何,医者答云∶且看服后何如,岂有预期之理?病家亦唯唯自以为失言,何其愚也!若医者能以此法自考,必成良医;病家以此法考医者,必不为庸医之所误,两有所益也。
- 推荐作品:
- 经
- 史
- 子
- 集
- 十三经
- 诗经
- 左传
- 仪礼
- 论语
- 尔雅
- 谷梁传
- 其他经学
- 笠翁对韵
- 易传
- 文昌孝经
- 白虎通义
- 史记
- 后汉书
- 晋书
- 宋书
- 元史
- 新五代史
- 魏书
- 周书
- 南史
- 北史
- 金史
- 梁书
- 辽史
- 南齐书
- 资治通鉴
- 续资治通鉴
- 大唐创业起居注
- 西夏书事
- 纪事本末
- 明季北略
- 过江七事
- 松漠纪闻
- 顺宗实录
- 九州春秋
- 传记
- 唐才子传
- 十六国春秋
- 高士传
- 载记
- 吴越春秋
- 江南野史
- 水经注
- 大唐西域记
- 蛮书
- 岭外代答
- 政书
- 通典
- 儒家
- 菜根谭
- 三字经
- 弟子规
- 围炉夜话
- 幼学琼林
- 盐铁论
- 明夷待访录
- 帝范
- 潜夫论
- 北溪字义
- 三十六计
- 六韬
- 尉缭子
- 司马法
- 乾坤大略
- 兵法二十四篇
- 武经总要
- 便宜十六策
- 虎钤经
- 何博士备论
- 管子
- 睡虎地秦墓竹简
- 慎子
- 邓析子
- 医家
- 农家
- 天工开物
- 齐民要术
- 黄帝内经
- 难经
- 金匮要略
- 药性歌括四百味
- 针灸大成
- 洗冤集录
- 食疗本草
- 饮膳正要
- 肘后备急方
- 温病条辨
- 医学源流论
- 三命通会
- 神相全编
- 撼龙经
- 渊海子平
- 滴天髓阐微
- 葬书
- 神峰通考
- 李虚中命书
- 棋经十三篇
- 园冶
- 书目答问
- 杂家
- 鬼谷子
- 千字文
- 淮南子
- 笑林广记
- 朱子家训
- 颜氏家训
- 名贤集
- 陶庵梦忆
- 人物志
- 公孙龙子
- 清代名人轶事
- 西京杂记
- 避暑录话
- 类书
- 太平御览
- 山海经
- 三国演义
- 红楼梦
- 聊斋志异
- 搜神记
- 警世通言
- 儒林外史
- 醒世恒言
- 西厢记
- 太平广记
- 封神演义
- 博物志
- 镜花缘
- 东周列国志
- 幽明录
- 老残游记
- 二刻拍案惊奇
- 官场现形记
- 唐传奇
- 酉阳杂俎
- 济公全传
- 三侠五义
- 孽海花
- 狄公案
- 雍正剑侠图
- 花月痕
- 穆天子传
- 三刻拍案惊奇
- 三遂平妖传
- 何典
- 南游记
- 杨家将
- 女仙外史
- 韩湘子全传
- 说唐全传
- 荡寇志
- 前汉演义
- 岭表录异
- 刘公案
- 大唐新语
- 南史演义
- 白牡丹
- 幻中游
- 薛刚反唐
- 唐摭言
- 开辟演义
- 林公案
- 海国春秋
- 薛仁贵征东
- 残唐五代史演义
- 薛丁山征西
- 知言
- 老子
- 阴符经
- 抱朴子
- 神仙传
- 老子想尔注
- 亢仓子
- 诗文评
- 总集
- 古文观止
- 冰鉴
- 曾国藩家书
- 呻吟语
- 郁离子
- 龙川别志
- 文心雕龙
- 沧浪诗话
- 训蒙骈句
- 牡丹亭
- 桃花扇
- 长生殿
- 春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