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二 卷上·脉·症脉轻重论
人之患病,不外七情六淫,其轻重死生之别,医者何由知之?皆必问其症,切其脉,而后知之。然症脉各有不同,有现症极明,而脉中不见者;有脉中甚明,而症中不见者。其中有宜从症者,有宜从脉者,必有一定之故。审之既真,则病情不能逃,否则不为症所误,必为脉所误矣。故宜从症者,虽脉极顺而症危,亦断其必死;宜从脉者,虽症极险而脉和,亦决其必生。如脱血之人,形如死状,危在顷刻,而六脉有根,则不死。此宜从脉不从症也。如痰厥之人,六脉或促或绝,痰降则愈,此宜从症不从脉也。阴虚咳嗽,饮食起居如常,而六脉细数,久则必死。此宜从脉不宜从症也。噎膈反胃,脉如常人,久则胃绝而脉骤变,百无一生。此又宜从症不从脉也。如此之类甚多,不可枚举。总之脉与症分观之,则吉凶两不可凭。合观之,则某症忌某脉,某脉忌某症,其吉凶乃可定矣。又如肺病忌脉数,肺属金,数为火,火刑金也。余可类推,皆不外五行生克之理。今人不按其症,而徒讲乎脉,则讲之愈密,失之愈远。若脉之全体,则《内经》诸书详言之矣。
- 推荐作品:
- 经
- 史
- 子
- 十三经
- 左传
- 礼记
- 孝经
- 论语
- 易经
- 其他经学
- 中庸
- 笠翁对韵
- 易传
- 文昌孝经
- 大戴礼记
- 正史
- 汉书
- 明史
- 新唐书
- 旧唐书
- 宋书
- 元史
- 梁书
- 北齐书
- 辽史
- 南齐书
- 逸周书
- 西夏书事
- 三朝北盟会编
- 五代新说
- 贞观政要
- 五代史阙文
- 顺宗实录
- 九州春秋
- 别史
- 列女传
- 十七史百将传
- 唐才子传
- 明儒学案
- 十六国春秋
- 载记
- 越绝书
- 万历野获编
- 地理
- 徐霞客游记
- 大唐西域记
- 洛阳伽蓝记
- 华阳国志
- 吴船录
- 都城纪胜
- 岭外代答
- 政书
- 通典
- 史评
- 读通鉴论
- 史通
- 菜根谭
- 三字经
- 孔子家语
- 说苑
- 春秋繁露
- 潜夫论
- 中论
- 北溪字义
- 孙子兵法
- 素书
- 百战奇法
- 三略
- 尉缭子
- 武经总要
- 练兵实纪
- 历代兵制
- 虎钤经
- 投笔肤谈
- 何博士备论
- 翠微先生北征录
- 慎子
- 棠阴比事
- 邓析子
- 农家
- 齐民要术
- 农桑辑要
- 北山酒经
- 黄帝内经
- 神农本草经
- 难经
- 濒湖脉学
- 洗冤集录
- 饮膳正要
- 温病条辨
- 医学源流论
- 三命通会
- 神相全编
- 撼龙经
- 渊海子平
- 滴天髓阐微
- 葬书
- 天玉经
- 葬法倒杖
- 焦氏易林
- 月波洞中记
- 灵城精义
- 艺术
- 古画品录
- 园冶
- 鬼谷子
- 千字文
- 吕氏春秋
- 墨子
- 淮南子
- 智囊全集
- 格言联璧
- 梦溪笔谈
- 朱子家训
- 颜氏家训
- 论衡
- 名贤集
- 陶庵梦忆
- 人物志
- 权谋残卷
- 公孙龙子
- 清代名人轶事
- 南越笔记
- 金楼子
- 西京杂记
- 风俗演义
- 齐东野语
- 避暑录话
- 太平御览
- 小说家
- 西游记
- 红楼梦
- 搜神记
- 阅微草堂笔记
- 剪灯新话
- 幽明录
- 二刻拍案惊奇
- 新齐谐
- 酉阳杂俎
- 东游记
- 济公全传
- 孽海花
- 花月痕
- 三刻拍案惊奇
- 北游记
- 三遂平妖传
- 何典
- 南游记
- 杨家将
- 西汉演义
- 女仙外史
- 韩湘子全传
- 说唐全传
- 儿女英雄传
- 荡寇志
- 岭表录异
- 说岳全传
- 李公案
- 南史演义
- 河东记
- 小五义
- 幻中游
- 独异志
- 薛刚反唐
- 海国春秋
- 北史演义
- 隋唐两朝志传
- 心经
- 无量寿经
- 老子
- 阴符经
- 抱朴子
- 黄帝四经
- 悟真篇
- 亢仓子
- 刘子
- 诗文评
- 总集
- 古文观止
- 昭明文选
- 别集
- 冰鉴
- 浮生六记
- 曾国藩家书
- 幽梦影
- 呻吟语
- 日知录
- 西湖梦寻
- 郁离子
- 龙川别志
- 随园诗话
- 训蒙骈句
- 诗人玉屑
- 桃花扇
- 长生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