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十四 饭粥单
粥饭本也,余菜末也。本立而道生。作《饭粥单》。
饭
王莽云:“盐者,百肴之将。”余则曰:“饭者,百味之本。”《诗》称:“释之溲溲,蒸之浮浮。”是古人亦吃蒸饭。然终嫌米汁不在饭中。善煮饭者,虽煮如蒸,依旧颗粒分明,入口软糯。其诀有四:一要米好,或“香稻”,或“冬霜”,或“晚米”,或“观音籼”,或“桃花籼”,春之极熟,霉天风摊播之,不使惹霉发疹。一要善淘,淘米时不惜工夫,用手揉擦,使水从箩中淋出,竟成清水,无复米色。一要用火先武后文,闷起得宜。一要相米放水,不多不少,燥湿得宜。往往见富贵人家,讲菜不讲饭,逐末忘本,真为可笑。余不喜汤浇饭,恶失饭之本味故也。汤果佳,宁一口吃汤,一口吃饭,分前后食之,方两全其美。不得已,则用茶、用开水淘之,犹不夺饭之正味。饭之甘,在百味之上,知味者,遇好饭不必用菜。
粥
见水不见米,非粥也;见米不见水,非粥也。必使水米融洽,柔腻如一,而后谓之粥。尹文端公曰:“宁人等粥,毋粥等人。”此真名言,防停顿而味变汤干故也。近有为鸭粥者,入以荤腥;为八宝粥者,入以果品,俱失粥之正味。不得已,则夏用绿豆,冬用黍米,以五谷入五谷,尚属不妨。余常食于某观察家,诸菜尚可,而饭粥粗粝,勉强咽下,归而大病。尝戏语人曰:“此是五脏神暴落难。”是故自禁受不得。
- 推荐作品:
- 经
- 史
- 子
- 集
- 十三经
- 左传
- 仪礼
- 尔雅
- 其他经学
- 中庸
- 笠翁对韵
- 易传
- 白虎通义
- 正史
- 史记
- 宋史
- 晋书
- 旧唐书
- 隋书
- 宋书
- 新五代史
- 魏书
- 旧五代史
- 周书
- 金史
- 梁书
- 北齐书
- 陈书
- 西夏书事
- 三朝北盟会编
- 五代新说
- 贞观政要
- 松漠纪闻
- 战国策
- 顺宗实录
- 东观奏记
- 别史
- 列女传
- 晏子春秋
- 十六国春秋
- 载记
- 吴越春秋
- 万历野获编
- 地理
- 徐霞客游记
- 水经注
- 大唐西域记
- 洛阳伽蓝记
- 武林旧事
- 华阳国志
- 都城纪胜
- 岭外代答
- 政书
- 通典
- 史评
- 读通鉴论
- 史通
- 传习录
- 儒家
- 三字经
- 荀子
- 弟子规
- 围炉夜话
- 幼学琼林
- 国语
- 孔子家语
- 说苑
- 近思录
- 春秋繁露
- 明夷待访录
- 中论
- 兵家
- 三十六计
- 六韬
- 孙膑兵法
- 三略
- 将苑
- 尉缭子
- 兵法二十四篇
- 武经总要
- 练兵实纪
- 历代兵制
- 投笔肤谈
- 翠微先生北征录
- 法家
- 管子
- 商君书
- 折狱龟鉴
- 天工开物
- 齐民要术
- 北山酒经
- 氾胜之书
- 黄帝内经
- 本草纲目
- 难经
- 千金方
- 濒湖脉学
- 药性歌括四百味
- 针灸大成
- 四圣心源
- 饮膳正要
- 肘后备急方
- 扁鹊心书
- 温病条辨
- 三命通会
- 神相全编
- 渊海子平
- 葬书
- 九章算术
- 天玉经
- 神峰通考
- 焦氏易林
- 月波洞中记
- 灵城精义
- 艺术
- 古画品录
- 茶经
- 随园食单
- 吕氏春秋
- 百家姓
- 智囊全集
- 格言联璧
- 笑林广记
- 朱子家训
- 名贤集
- 陶庵梦忆
- 容斋随笔
- 权谋残卷
- 公孙龙子
- 清代名人轶事
- 老老恒言
- 困学纪闻
- 南越笔记
- 金楼子
- 尚书正义
- 风俗演义
- 齐东野语
- 避暑录话
- 太平御览
- 艺文类聚
- 搜神后记
- 宣室志
- 小说家
- 三国演义
- 红楼梦
- 搜神记
- 太平广记
- 阅微草堂笔记
- 封神演义
- 博物志
- 喻世明言
- 剪灯新话
- 初刻拍案惊奇
- 绿野仙踪
- 幽明录
- 老残游记
- 二刻拍案惊奇
- 官场现形记
- 唐传奇
- 酉阳杂俎
- 隋唐演义
- 东游记
- 孽海花
- 鬼神传
- 狄公案
- 穆天子传
- 北游记
- 海上花列传
- 何典
- 夷坚志
- 绣云阁
- 西汉演义
- 南北史演义
- 说唐全传
- 儿女英雄传
- 荡寇志
- 说岳全传
- 后汉演义
- 李公案
- 老残游记续集
- 刘公案
- 大唐新语
- 南史演义
- 河东记
- 小五义
- 幻中游
- 独异志
- 唐摭言
- 林公案
- 北史演义
- 两晋演义
- 薛仁贵征东
- 隋唐两朝志传
- 声律启蒙
- 释家
- 了凡四训
- 五灯会元
- 中说
- 僧伽吒经
- 黄帝四经
- 黄庭经
- 悟真篇
- 文始真经
- 老子想尔注
- 亢仓子
- 尹文子
- 刘子
- 诗文评
- 总集
- 别集
- 西湖梦寻
- 龙川别志
- 文心雕龙
- 随园诗话
- 沧浪诗话
- 训蒙骈句
- 词源
- 诗人玉屑
- 春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