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六·杂病解中·痢疾根原
痢疾者,庚金乙木之郁陷也。金主气而木主血,金生于土,木生于水,水温土燥,则金融而气调,木荣而血畅。水寒土湿,不能升庚金而达乙木,则金木俱陷。
魄门者,肾之所司,而阳明燥金之府也。金性敛而木性泄,其出而不至于遗矢者,庚金敛之也;其藏而不至于闭结者,乙木泄之也。湿土与金木俱陷,则金愈郁而愈欲敛,木愈郁而愈欲泄。金愈欲敛,故气滞而不通,木愈欲泄,故血脱而不藏。
木气疏泄,而金强敛之,隧路梗阻,传送艰难,是以便数而不利。金气凝涩,而木强泄之,滞气缠绵,逼迫而下,血液脂膏,剥蚀摧伤,是以肠胃痛切,脓血不止。其滑白而晶莹者,金色之下泄,其后重而腥秽者,金气之脱陷也。久而膏血伤残,脏腑溃败,则绝命而死矣。
此其病湿寒为本,而湿热为标。病在少阴,则始终皆寒,病在厥阴,则中变为热。故仲景于少阴脓血,用桃花汤,于厥阴下重,用白头翁汤。缘水病则生寒,木病则生热,而寒热之原,总归于太阴之湿。盖土湿而水侮之,则郁而为湿寒,土湿而木克之,则郁而为湿热之故也。
桂枝苁蓉汤
甘草二钱 桂枝三钱 芍药三钱 丹皮三钱 茯苓三钱 泽泻三钱 橘皮三钱 肉苁蓉三钱
煎大半杯,温服。
湿寒加干姜,湿热加黄芩,后重加升麻。
痢家肝脾湿陷,脂血郁腐,法当燥湿疏木,而以苁蓉滋肝滑肠,尽行腐瘀为善。若结涩难下,须用重剂苁蓉,荡涤陈宿,使滞开痢止,然后调其肝脾。其脾肾寒湿,则用桃花汤温燥己土。其木郁生热,则用白头翁凉泻肝脾,湿热自当应药而瘳也。
- 推荐作品:
- 经
- 史
- 诗经
- 左传
- 礼记
- 孟子
- 公羊传
- 易经
- 其他经学
- 中庸
- 大学
- 笠翁对韵
- 易传
- 子夏易传
- 白虎通义
- 匡谬正俗
- 正史
- 三国志
- 汉书
- 后汉书
- 晋书
- 新唐书
- 旧唐书
- 隋书
- 宋书
- 元史
- 南史
- 北史
- 梁书
- 北齐书
- 辽史
- 逸周书
- 明季南略
- 西夏书事
- 杂史
- 东观奏记
- 九州春秋
- 别史
- 平宋录
- 传记
- 列女传
- 十七史百将传
- 唐才子传
- 明儒学案
- 英雄记
- 载记
- 吴越春秋
- 江南野史
- 东京梦华录
- 华阳国志
- 都城纪胜
- 岭外代答
- 政书
- 史通
- 传习录
- 儒家
- 荀子
- 弟子规
- 幼学琼林
- 国语
- 孔子家语
- 近思录
- 明夷待访录
- 帝范
- 潜夫论
- 中论
- 兵家
- 三十六计
- 孙膑兵法
- 百战奇法
- 尉缭子
- 太白阴经
- 武经总要
- 练兵实纪
- 便宜十六策
- 虎钤经
- 何博士备论
- 翠微先生北征录
- 韩非子
- 商君书
- 睡虎地秦墓竹简
- 折狱龟鉴
- 齐民要术
- 北山酒经
- 本草纲目
- 伤寒论
- 奇经八脉考
- 药性歌括四百味
- 洗冤集录
- 肘后备急方
- 扁鹊心书
- 医学源流论
- 术数
- 神相全编
- 渊海子平
- 滴天髓阐微
- 九章算术
- 天玉经
- 神峰通考
- 疑龙经
- 葬法倒杖
- 焦氏易林
- 月波洞中记
- 棋经十三篇
- 园冶
- 茶经
- 书目答问
- 千字文
- 吕氏春秋
- 墨子
- 智囊全集
- 格言联璧
- 朱子家训
- 颜氏家训
- 名贤集
- 公孙龙子
- 龙文鞭影
- 清代名人轶事
- 避暑录话
- 类书
- 太平御览
- 搜神后记
- 山海经
- 世说新语
- 水浒传
- 三国演义
- 醒世恒言
- 太平广记
- 剪灯新话
- 绿野仙踪
- 幽明录
- 老残游记
- 二刻拍案惊奇
- 隋唐演义
- 子不语
- 孽海花
- 古今谭概
- 狄公案
- 十二楼
- 三刻拍案惊奇
- 北游记
- 常言道
- 三遂平妖传
- 海上花列传
- 杨家将
- 绣云阁
- 南北史演义
- 说唐全传
- 儿女英雄传
- 荡寇志
- 说岳全传
- 刘公案
- 大唐新语
- 河东记
- 小五义
- 幻中游
- 薛刚反唐
- 开辟演义
- 两晋演义
- 薛仁贵征东
- 残唐五代史演义
- 隋唐两朝志传
- 五灯会元
- 僧伽吒经
- 道家
- 老子
- 神仙传
- 太玄经
- 云笈七签
- 悟真篇
- 文子
- 文始真经
- 亢仓子
- 刘子
- 总集
- 古文观止
- 冰鉴
- 浮生六记
- 幽梦影
- 郁离子
- 词源
- 词曲
- 春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