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十二 效难
盖知人之效有二难:有难知之难,有知之无由得效之难。
何谓难知之难?人物精微,能神而明,其道甚难,固难知之难也。是以众人之察,不能尽备;故各自立度,以相观采:或相其形容,或候其动作,或揆其终始,或揆其拟象,或推其细微,或恐其过误,或循其所言,或稽其行事。八者游杂,故其得者少,所失者多。是故必有草创信形之误,又有居止变化之谬;故其接遇观人也,随行信名,失其中情。
故浅美扬露,则以为有异。
深明沉漠,则以为空虚。
分别妙理,则以为离娄。
口传甲乙,则以为义理。
好说是非,则以为臧否。
讲目成名,则以为人物。
平道政事,则以为国体。
犹听有声之类,名随其音。夫名非实,用之不效,故曰:名犹口进,而实从事退。中情之人,名不副实,用之有效;故名由众退,而实从事章。此草创之常失也。故必待居止,然后识之。
故居视其所安,达视其所举,富视其所与,穷视其所为,贫视其所取。
然后乃能知贤否。此又已试,非始相也。所以知质未足以知其略,且天下之人,不可得皆与游处。或志趣变易,随物而化:或未至而悬欲,或已至而易顾,或穷约而力行,或得志而从欲;此又居止之所失也。由是论之,能两得其要,是难知之难。
何谓无由得效之难?上材已莫知,或所识在幼贱之中,未达而丧;或所识者,未拔而先没;或曲高和寡,唱不见赞;或身卑力微,言不见亮;或器非时好,不见信贵;或不在其位,无由得拔;或在其位,以有所屈迫。是以良材识真,万不一遇也;须识真在位识,百不一有也;以位势值可荐致之士,十不一合也。或明足识真,有所妨夺,不欲贡荐;或好贡荐,而不能识真。是故,知与不知,相与分乱于总猥之中;实知者患于不得达效,不知者亦自以为未识。所谓无由得效之难也。
- 推荐作品:
- 经
- 史
- 诗经
- 礼记
- 孝经
- 尔雅
- 谷梁传
- 其他经学
- 中庸
- 易传
- 子夏易传
- 文昌孝经
- 正史
- 汉书
- 宋史
- 旧唐书
- 隋书
- 元史
- 新五代史
- 魏书
- 周书
- 梁书
- 北齐书
- 明季南略
- 大唐创业起居注
- 西夏书事
- 明季北略
- 三朝北盟会编
- 贞观政要
- 松漠纪闻
- 靖康传信录
- 五代史阙文
- 奉天录
- 顺宗实录
- 九州春秋
- 别史
- 传记
- 列女传
- 晏子春秋
- 唐才子传
- 高士传
- 载记
- 吴越春秋
- 地理
- 徐霞客游记
- 水经注
- 武林旧事
- 华阳国志
- 吴船录
- 都城纪胜
- 政书
- 通典
- 增广贤文
- 荀子
- 小窗幽记
- 盐铁论
- 帝范
- 中论
- 兵家
- 三十六计
- 素书
- 司马法
- 太白阴经
- 兵法二十四篇
- 武经总要
- 练兵实纪
- 便宜十六策
- 历代兵制
- 虎钤经
- 翠微先生北征录
- 韩非子
- 管子
- 睡虎地秦墓竹简
- 慎子
- 扬子法言
- 邓析子
- 医家
- 天工开物
- 齐民要术
- 农桑辑要
- 本草纲目
- 难经
- 千金方
- 四圣心源
- 食疗本草
- 肘后备急方
- 扁鹊心书
- 三命通会
- 天玉经
- 疑龙经
- 月波洞中记
- 灵城精义
- 古画品录
- 艺舟双楫
- 园冶
- 谱录
- 茶经
- 书目答问
- 杂家
- 百家姓
- 智囊全集
- 颜氏家训
- 论衡
- 夜航船
- 名贤集
- 权谋残卷
- 公孙龙子
- 龙文鞭影
- 清代名人轶事
- 金楼子
- 尚书正义
- 池北偶谈
- 风俗演义
- 太平御览
- 艺文类聚
- 宣室志
- 小说家
- 水浒传
- 西游记
- 红楼梦
- 搜神记
- 警世通言
- 儒林外史
- 醒世恒言
- 阅微草堂笔记
- 封神演义
- 镜花缘
- 喻世明言
- 剪灯新话
- 初刻拍案惊奇
- 幽明录
- 新齐谐
- 唐传奇
- 酉阳杂俎
- 东游记
- 孽海花
- 鬼神传
- 花月痕
- 三刻拍案惊奇
- 常言道
- 夷坚志
- 西汉演义
- 儿女英雄传
- 荡寇志
- 前汉演义
- 龙城录
- 说岳全传
- 后汉演义
- 李公案
- 老残游记续集
- 大唐新语
- 南史演义
- 白牡丹
- 独异志
- 小八义
- 薛刚反唐
- 春秋配
- 开辟演义
- 薛仁贵征东
- 隋唐两朝志传
- 薛丁山征西
- 释家
- 心经
- 中说
- 庄子
- 阴符经
- 列子
- 黄庭经
- 悟真篇
- 文始真经
- 亢仓子
- 刘子
- 总集
- 古文观止
- 昭明文选
- 别集
- 浮生六记
- 曾国藩家书
- 西湖梦寻
- 郁离子
- 龙川别志
- 训蒙骈句
- 诗人玉屑
- 词曲
- 牡丹亭
- 桃花扇
- 长生殿
- 春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