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四 竹木·诸树
《齐民要术》:凡栽一切树木,欲记其阴阳,不令转易。阴阳易位,则难生。小小栽者,不烦记也。大树髡之,不髡,风摇则死。小则不髡。先为深坑,内树讫,以水沃之,著土令如薄泥;东西南北摇之良久,摇则泥入根间,无不活者;不摇,根虚,多死。其小树,则不烦耳。然后下土坚筑。近上三寸不筑,取其柔润也。时时溉灌,常令润泽。每浇水尽,即以燥土覆之。覆则保泽,不然即干。埋之欲深,勿令挠动。凡栽树讫,皆不用手捉及六畜抵突。《战国策》曰:“夫柳,纵横、颠倒树之,皆生。使千人树之,一人摇之,则无生柳矣。”
《齐民要术》:凡是移栽各种树木,都要记住它的阴面和阳面,不要改变它原来的方位。如把阴面和阳面弄错,便难成活。如系移栽很小的树苗,便可以不必去记。移栽大树时,应先将枝叶剪伐去;不剪去枝叶,风吹摇动,不容易成活。小树不必剪去枝叶。先挖掘深坑,将树栽入坑中,随即用水浇灌,使土变成稀泥,把树向东西南北四面摇动一会儿,摇动,可以使稀泥进入到树根中间去,没有不成活的;不摇动,树根中间空虚着,多半会死掉。如移栽小树,便不必这样做了。然后向坑中壅土捣实。表面三寸厚的土不要捣实,可保持疏松湿润。应时常浇水,使(树坑)经常保持湿润。每次浇水,等水耗尽后,便要用燥土覆盖。覆土可以保持湿润,不覆土便会变干燥。树要埋得深,不要让树摇动。树栽过以后,一概不要用手抚摸,不要让六畜碰撞。《战国策》一书曾经说:“柳树,不论是直着栽,卧着栽,颠倒着栽,都能够成活。但如有一千人栽种柳树,只要有一人去摇动它们,便不会有一棵成活了。”
凡栽树,正月为上时,谚曰:“正月可栽大树。”言得时则易生也。二月为中时,三月为下时。然枣,鸡口;槐,兔目;桑,虾蟆眼;榆,负瘤散;自余杂木,鼠耳、虻翅,各其时。此等名,即皆是叶生形容之所象似。以此时栽种者,叶皆即生。早栽者,叶晚出。虽然,大率宁早为佳,不可晚也。
凡栽树木,正月为上等农时,谚语说:“正月可栽大树。”是说时令合适,树木就容易成活。二月为中等农时,三月为下等农时。但枣树宜“鸡口”移,槐树宜“兔目”移,桑树宜“虾蟆眼”移,榆树宜“负瘤散”移;其余的杂木,有的要等“鼠耳”移,有的要等“虻翅”移皆有自己的适宜时令。以上所言各种名目,皆是指叶芽萌发时的形状。在这些时候移栽,可以很快地长出叶子;栽得早的,叶子反而长出得晚。情况虽然是这样,但一般说来还是宁可早栽比较好,切不可栽得晚了。
树,大率种数既多,不可一一备举。凡不见者,栽莳之法,皆求之此条。
树木的种类很多,不能逐一列举,凡上面没有讲到的,栽种的方法,皆可参照本条所讲的去做。
崔寔曰:二月尽,三月,可掩树枝。埋树枝土中,令生;二岁已上,可移种矣。
崔寔说:二月底和三月,可掩埋树枝。将树枝埋入土中,使其长出根,两年以后便可移栽。
《务本新书》:一切栽,枝记南北。根深土远,宽掘上,以席包包裹,不令见日。大车上般载,以人牵曳,缓缓而行。车前数百步,平治路上车辙,务要平坦,不令车轮摇摆。于处所依法栽培,树树决活。古人有云:“移树无时,莫令树知。”区宜宽深,以水搅土成泥,仍糁新粟大麦百余粒,即下树栽。树大者,须以木扶架。若根不动摇,虽丈许之木可活。仍须芟去繁枝,不可招风。
《务本新书》:所有的移栽,都应记清楚南北枝。根扎得深在土中穿行远的,应宽留宿土把树栽掘出,用席包包裹严密,不要让它见到阳光。放在大车上搬运,用人挽车缓慢行进。在车前几百步远的地方,便应将路上的车辙沟铲除垫平,路面务要平坦,不使车轮摇摆晃动。将树栽搬运到地方以后,便可依法栽植,保证栽一棵成活一棵。古人有句话说:“移树并没有一定的时间,重要的是不要让树感觉到(它在被移动)。”坑要掘得又宽大又深,用水把土搅拌成稀泥,并要掺进新谷子和大麦一百多颗,然后把树栽种植下去。树栽大时,需要用木作支架。只要树根不摇动,即便是一丈高的树栽也可以成活。还应该把树栽的枝叶剪去,不可让它招风。
- 推荐作品:
- 史
- 子
- 集
- 十三经
- 尚书
- 左传
- 周礼
- 仪礼
- 孝经
- 孟子
- 大学
- 易传
- 文昌孝经
- 大戴礼记
- 白虎通义
- 匡谬正俗
- 史记
- 后汉书
- 新唐书
- 清史稿
- 旧唐书
- 隋书
- 元史
- 新五代史
- 南史
- 北史
- 梁书
- 北齐书
- 南齐书
- 明季南略
- 汉官六种
- 明季北略
- 三朝北盟会编
- 五代新说
- 五代史阙文
- 顺宗实录
- 平宋录
- 传记
- 晏子春秋
- 十七史百将传
- 越绝书
- 万历野获编
- 东京梦华录
- 大唐西域记
- 洛阳伽蓝记
- 武林旧事
- 华阳国志
- 都城纪胜
- 庐山记
- 政书
- 儒家
- 菜根谭
- 增广贤文
- 弟子规
- 小窗幽记
- 盐铁论
- 近思录
- 潜夫论
- 中论
- 北溪字义
- 三十六计
- 六韬
- 百战奇法
- 三略
- 吴子
- 乾坤大略
- 兵法二十四篇
- 便宜十六策
- 历代兵制
- 虎钤经
- 何博士备论
- 韩非子
- 商君书
- 扬子法言
- 农家
- 齐民要术
- 北山酒经
- 氾胜之书
- 黄帝内经
- 本草纲目
- 伤寒论
- 金匮要略
- 奇经八脉考
- 食疗本草
- 饮膳正要
- 温病条辨
- 三命通会
- 渊海子平
- 滴天髓阐微
- 九章算术
- 葬法倒杖
- 月波洞中记
- 艺术
- 园冶
- 谱录
- 茶经
- 随园食单
- 杂家
- 鬼谷子
- 吕氏春秋
- 墨子
- 百家姓
- 格言联璧
- 梦溪笔谈
- 笑林广记
- 朱子家训
- 颜氏家训
- 论衡
- 公孙龙子
- 龙文鞭影
- 清代名人轶事
- 金楼子
- 西京杂记
- 池北偶谈
- 风俗演义
- 齐东野语
- 避暑录话
- 太平御览
- 搜神后记
- 宣室志
- 小说家
- 山海经
- 世说新语
- 西厢记
- 封神演义
- 绿野仙踪
- 幽明录
- 二刻拍案惊奇
- 新齐谐
- 唐传奇
- 酉阳杂俎
- 隋唐演义
- 子不语
- 济公全传
- 孽海花
- 古今谭概
- 狄公案
- 雍正剑侠图
- 花月痕
- 穆天子传
- 常言道
- 三遂平妖传
- 何典
- 南游记
- 夷坚志
- 杨家将
- 西汉演义
- 南北史演义
- 说唐全传
- 前汉演义
- 岭表录异
- 龙城录
- 说岳全传
- 后汉演义
- 李公案
- 刘公案
- 朝野佥载
- 南史演义
- 白牡丹
- 独异志
- 小八义
- 薛刚反唐
- 春秋配
- 唐摭言
- 海国春秋
- 薛丁山征西
- 声律启蒙
- 释家
- 了凡四训
- 知言
- 老子
- 庄子
- 抱朴子
- 神仙传
- 太玄经
- 云笈七签
- 文始真经
- 亢仓子
- 诗文评
- 总集
- 古文观止
- 别集
- 浮生六记
- 呻吟语
- 日知录
- 伯牙琴
- 随园诗话
- 词源
- 词曲
- 牡丹亭
- 桃花扇
- 长生殿
- 春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