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五 蚕事预备·下蚁
《齐民要术》:蚕初生,用荻扫则伤蚕。
《齐民要术》:刚生下来的蚕蚁,用荻叶收扫会让蚕受伤。
《博闻录》:用地桑叶细切如丝发,掺净纸上,却以蚕种覆于上,其子闻香自下。切不可以鹅翎扫拨。
《博闻录》:把桑叶切成像头发丝一般粗细,在净纸上掺散均匀,然后将蚕种纸覆盖在上面,蚕蚁闻到桑的香味,会自动到桑叶上。一定不能用鹅毛翎去扫动。
《务本新书》:农家下蚁,多用桃杖翻连敲打,蚁下之后,却扫聚以纸包裹,秤见分两。布在箔上已后,节节病生,多因此弊。今后,比及蚁生,当匀铺蓐草④。蓐宜捣软。煻火内烧枣一二枚。先将蚕连秤见分两,次将细叶掺在蓐上,续将蚕连翻搭叶上。蚁要匀稀,连必频移。生尽之后,再称空连,便知蚕蚁分两。依此生蚕,百无一损。今时谓如下蚁三两,往往止布一席;重叠密压,不无损伤。今后,下蚁三两,决合匀布一箔。若分两多少,验此差分。又慎莫贪多,谓如己力止合放蚁三两,因为贪多便放四两,以致桑叶、房屋、椽箔、人力、柴薪,俱各不给,因而两失。
《务本新书》:农民家中蚕下蚁的方法,大多是用桃木棒,将正在下蚁的蚕连翻转过来敲打,然后将打下来的蚕蚁,扫成堆用纸包好,称分量。蚕蚁散布到箔上以后,连连生病,大都是因为经不起这些折腾。从今以后,到蚕蚁快要生的时候,应当在箔上均匀地铺上蓐草,蓐草上面还应铺上蓐纸,以免蚁蚕落入蓐草中,蓐草要舂捣柔软。在盛放熟火的炝中放上红枣一二颗,预先将蚕连称过分量,然后将切细的桑叶匀撒在蓐纸上,接着把蚕连翻过来搭盖在细叶上面。若想使蚕蚁稀稠均匀,应当频频地移动蚕连。等到蚕蚁全部下毕,再称量下过蚁的空连,便可知晓下蚁的分量。依照这样的办法生接着收蚁,百分之一的损伤也不会有。现在人们常说,下三两蚕蚁,常常差不多布满一席,致失于过密,堆压拥挤,难免会受到损伤。以后,如果有三两蚕蚁,一定可以均匀地布满一席还多的蚕。若下蚁的分量有多有少,皆可依照这个标准增减。还有一点,养蚕切不要贪图多养,假如自己的力量,只应养三两蚕蚁,因为贪图多养,却养蚁四两,其结果便会造成桑叶、蚕室、蚕椽、蚕箔、人力、柴薪等都不够用,从而导致(蚕财)两失。
《士农必用》:下蚁惟在详款稀匀,使不致惊伤而稠叠。是时蚕母沐浴净衣入蚕屋。蚕屋内焚香,又将院内鸡犬孳畜,逐向远处,恐惊新蚁也。蚁生既齐,取新叶用快利刀切极细,须下蚁时旋切,则叶查上有津;若钝刀预切下,则查干无津。用筛子筛于中箔蓐纸上,务要匀薄。须用筛子能匀,不匀则食偏。筛用竹编、苇子亦可,秫黍秸亦可。如小碗大,筛底方眼,可穿过一小指也。将连合于叶上,蚁自缘叶上。或多时不下连,及缘上连背,翻过又不下者,并连弃了;此残病蚁也。一箔蓐上,下蚁三两,蚕至老,可分三十箔。每蚁一钱,可老蚕一箔也。系长一丈阔七尺之箔,如箔小,可减蚁;下蚁多,则蚕稠为后患也。养蚕过三十箔者,可更加下蚁箔。养蚕少者,用筐可也,蓐如前法。
《士农必用》:收蚁这件事,全在人的细心周到、动作轻巧,将蚁蚕安放得稀稠均匀合适;既不要使蚁受到惊吓和损伤,也不能让蚁过于稠密,互相重叠挤压。下蚁时,蚕妇应洗浴净身,更换衣服,才入蚕室。蚕屋内焚香,院中的鸡、狗、母畜,都要被驱赶到远处去,以免惊吓新生的蚕蚁。蚁蚕一经生齐,就要即时取出新桑叶,用锋利的快刀切细,桑叶要等到收蚁时即时切,那么刀的切口上才会有津液;若使用钝刀,预先切好,切口处便会一点津液都没有。用筛子将切过的细叶,筛在蚕槌中箔的蓐纸上,务必要均匀,筛薄。需要用筛子,才能将叶散均匀。如叶子散不均匀,便会使有的蚁吃得多,有的少。筛子用竹子编制,用苇子编制也可以,秫黍秸也可以。筛子像小碗一般大小,筛底的方孔,可以让小指穿得过去。将蚕连覆盖在细叶上,蚕蚁自然会爬到叶上;如果有的蚁过了很长的时间仍然不下连,甚或爬到蚕连的背面上,可以将连翻转过来,如果仍然不下连,便可和连纸一起丢弃不要。这类的蚁不是发育有缺残,便是有病的病蚁。一领箔蓐上面,如果下三两蚁,等到了老蚕期,便可分为三十箔。每一钱重的蚕蚁,到老蚕期便可长成一箔。箔是指一丈长、七尺阔的箔,如果箔比上面说的要小,还可以减少下蚁量;下蚁多了,蚕长大时便会太稠,以后的麻烦会很多。养蚕的数量超过三十箔时,可以另外增加收蚁箔;养蚕少的,便可将蚁下在筐内,铺垫蚕蓐的方法,同前述。
- 推荐作品:
- 经
- 尚书
- 左传
- 论语
- 谷梁传
- 易经
- 中庸
- 文昌孝经
- 大戴礼记
- 匡谬正俗
- 正史
- 三国志
- 宋史
- 隋书
- 宋书
- 元史
- 新五代史
- 旧五代史
- 周书
- 南史
- 北史
- 金史
- 北齐书
- 辽史
- 南齐书
- 编年史
- 资治通鉴
- 续资治通鉴
- 西夏书事
- 汉官六种
- 纪事本末
- 三朝北盟会编
- 过江七事
- 杂史
- 五代新说
- 松漠纪闻
- 战国策
- 靖康传信录
- 五代史阙文
- 奉天录
- 九州春秋
- 晏子春秋
- 唐才子传
- 明儒学案
- 十六国春秋
- 高士传
- 吴越春秋
- 越绝书
- 地理
- 水经注
- 大唐西域记
- 洛阳伽蓝记
- 华阳国志
- 蛮书
- 庐山记
- 政书
- 通典
- 史评
- 传习录
- 菜根谭
- 三字经
- 弟子规
- 围炉夜话
- 孔子家语
- 说苑
- 盐铁论
- 近思录
- 帝范
- 中论
- 北溪字义
- 兵家
- 三十六计
- 素书
- 六韬
- 百战奇法
- 尉缭子
- 太白阴经
- 李卫公问对
- 练兵实纪
- 便宜十六策
- 虎钤经
- 翠微先生北征录
- 管子
- 慎子
- 扬子法言
- 棠阴比事
- 医家
- 齐民要术
- 北山酒经
- 氾胜之书
- 难经
- 濒湖脉学
- 药性歌括四百味
- 洗冤集录
- 食疗本草
- 扁鹊心书
- 医学源流论
- 神相全编
- 滴天髓阐微
- 天玉经
- 月波洞中记
- 灵城精义
- 艺术
- 古画品录
- 艺舟双楫
- 谱录
- 茶经
- 书目答问
- 杂家
- 千字文
- 吕氏春秋
- 百家姓
- 淮南子
- 智囊全集
- 梦溪笔谈
- 笑林广记
- 夜航船
- 人物志
- 公孙龙子
- 龙文鞭影
- 老老恒言
- 困学纪闻
- 金楼子
- 风俗演义
- 齐东野语
- 类书
- 艺文类聚
- 山海经
- 水浒传
- 搜神记
- 醒世恒言
- 西厢记
- 封神演义
- 博物志
- 镜花缘
- 喻世明言
- 东周列国志
- 初刻拍案惊奇
- 绿野仙踪
- 幽明录
- 老残游记
- 官场现形记
- 新齐谐
- 唐传奇
- 酉阳杂俎
- 东游记
- 孽海花
- 古今谭概
- 狄公案
- 三刻拍案惊奇
- 三遂平妖传
- 海上花列传
- 夷坚志
- 西汉演义
- 女仙外史
- 说唐全传
- 儿女英雄传
- 荡寇志
- 前汉演义
- 雷峰塔奇传
- 说岳全传
- 老残游记续集
- 刘公案
- 南史演义
- 白牡丹
- 独异志
- 小八义
- 春秋配
- 唐摭言
- 林公案
- 海国春秋
- 北史演义
- 薛仁贵征东
- 残唐五代史演义
- 隋唐两朝志传
- 毛公案
- 释家
- 了凡四训
- 无量寿经
- 僧伽吒经
- 老子
- 庄子
- 列子
- 抱朴子
- 神仙传
- 太玄经
- 文子
- 亢仓子
- 尹文子
- 刘子
- 古文观止
- 昭明文选
- 别集
- 冰鉴
- 浮生六记
- 呻吟语
- 日知录
- 文心雕龙
- 随园诗话
- 训蒙骈句
- 词源
- 诗人玉屑
- 闲情偶寄
- 桃花扇
- 长生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