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纪·卷九
陈本纪上
陈世祖文皇帝名叫陈蒨,字子华,是始兴昭烈王的长子。从少年时候起就沉稳敏捷,有见识有胆量,容貌漂亮,留意经史书籍。武帝对他十分宠爱,常称他为“我家英秀”。梁朝太清初年,文帝梦见有两个太阳争斗,一个大,一个小,大的光芒减弱落地,颜色为正黄,像斗一样大小,文帝取了三分之一揣在怀里。侯景之乱,他躲避在临安县郭文举的旧宅里。等到武帝率兵南下,侯景派吴兴太守信都遵收管文帝以及衡阳献王出京,文帝就秘密地在袖子里藏了一把较小的刀,准备在见到侯景的时候对他下手。到了那里后,因为把他们交给了郎中王翻关押,所以事情没有得手。武帝包围了石头城,侯景曾多次打算杀害他们,后来遇上侯景失败,才得以逃出。
陈高祖武皇帝讳霸先,字兴国,小字法生,吴兴长城下若 里人。姓陈氏。其本甚微,自云汉太丘长寔之后也。寔玄孙晋 太尉准。准生匡,匡生达,永嘉中南迁,爲丞相掾,太子洗马, 出爲长城令,悦其山水,遂家焉。尝谓所亲曰:“此地山川秀 丽,当有王者兴焉,二百年后,我子孙必锺斯运。”达生康, 复爲丞相掾,咸和中土断,故爲长城人。康生盱眙太守英,英 生尚书郎公弼,公弼生步兵校尉鼎,鼎生散骑侍郎高,高生怀 安令咏,咏生安成太守猛,猛生太常卿道巨,道巨生皇考文赞。 帝以梁天监二年癸未岁生。少俶傥有大志,长于谋略,意 气雄杰,不事生産。及长,涉猎史籍,好读兵书,明纬候、孤 虚、遁甲之术,多武艺,明达果断,爲当时推服。身长七尺五 寸,日角龙顔,垂手过膝。尝游义兴,馆于许氏,梦天开数丈, 有四人朱衣,捧日而至,纳之帝口,及觉,腹内犹热,帝心独 喜。初仕乡爲里司,后至建邺爲油库吏,徙爲新喻侯萧映传教, 勤于其事,爲映所赏。及映爲吴兴太守,甚重帝,谓僚佐曰: “此人将来远大,必胜于我。”及映爲广州,帝爲中直兵参军, 随之镇,映令帝招集士马。
文帝起家于吴兴太守。武帝当年讨伐王僧辩时,先召见文帝共同商量。当时王僧辩的女婿杜龛占据吴兴,兵将很多,武帝秘密命令文帝回到长城,设立栅栏进行防守。杜龛派遣将领杜泰乘虚杀来,众将士面面相觑,大惊失色,而文帝谈笑自若,军队部署越发分明,于是大家心里才安定下来。等到武帝派遣周文育讨伐杜龛的时候,文帝派将军刘澄、蒋元举攻克了杜龛。被封为会稽太守。武帝接受了皇位的禅让,又被立为临川王。在梦中他遇到梁武帝将一把宝刀交给自己。周文育、侯安都在沌口失败以后,武帝诏令文帝入朝总理军务。不久又命他率兵驻守南皖。永定三年(559)六月二十一日,武帝逝世,皇后说根据遗诏征文帝入朝继承帝王世系。二十九日,从南皖赶到,入朝主持中书省。皇后让文帝承受武帝的宝符,文帝一而再、再而三地辞让,经过公卿大臣坚决请求,这一天在太极前殿登上了皇帝位,实行大赦,诏令各州郡一律停止赴京拜贺。
先是武林侯萧谘爲交州刺史,以严刻失和,土人李贲连结 数州豪杰同时反,台遣高州刺史孙冏、新州刺史卢子雄将兵击 贲。冏等不时进,皆于广州伏诛。子雄弟子略与冏子侄及其主 帅杜天合、杜僧明共举兵,执南江督护沈顗,进寇广州,昼夜 苦攻,州中震恐。帝率精兵救之,贼衆大溃。僧明后有功业, 遂降。梁武帝深叹异焉,授直合将军,封新安县子,仍遣图帝 貌而观之。
文帝是从平民起家,知道百姓的疾苦,国家费用开支,务必讲究节俭。他能够巧妙地识别真伪,眼里容不得奸邪。一夜之中房内进行批示传发外部明判大事的情况,前后不断。每当报晓的鸡人等漏壶到点向殿中传签的时候,都让他们把签扔到台阶的石头上,叮口当作响,他说:“我虽然睡着,也要惊醒。”他就是这样地自强不息。
其年冬,萧映卒。明年,帝送丧还,至大庾岭,会有诏以 帝爲交州司马,与刺史杨瞟南讨。帝益招勇敢,器械精利,瞟 委帝经略。时萧勃爲定州刺史,于西江相会,勃知军士惮远役, 因诡说留瞟。瞟集诸将问计,帝曰:“交址叛换,罪由宗室, 节下奉辞伐罪,故当死生以之。”于是鼓行而进。军至交州, 瞟推帝爲前锋,所向摧陷。贲窜入屈獠洞中,屈獠斩贲;传首 建邺。是岁太清元年也。贲兄天宝遁入九真,与劫帅李绍隆收 余兵,杀德州刺史陈文戒,进围爱州,帝讨平之。除西江督护、 高要太守,督七郡诸军事。
- 推荐作品:
- 经
- 子
- 集
- 尚书
- 仪礼
- 孝经
- 论语
- 谷梁传
- 易经
- 其他经学
- 易传
- 子夏易传
- 文昌孝经
- 正史
- 汉书
- 后汉书
- 明史
- 清史稿
- 旧唐书
- 隋书
- 元史
- 魏书
- 旧五代史
- 周书
- 南史
- 北齐书
- 陈书
- 明季南略
- 大唐创业起居注
- 西夏书事
- 明季北略
- 过江七事
- 松漠纪闻
- 战国策
- 靖康传信录
- 东观奏记
- 晏子春秋
- 十七史百将传
- 明儒学案
- 载记
- 万历野获编
- 地理
- 水经注
- 大唐西域记
- 洛阳伽蓝记
- 武林旧事
- 蛮书
- 都城纪胜
- 政书
- 读通鉴论
- 史通
- 传习录
- 儒家
- 菜根谭
- 三字经
- 荀子
- 小窗幽记
- 国语
- 说苑
- 近思录
- 中论
- 孙膑兵法
- 百战奇法
- 三略
- 将苑
- 尉缭子
- 太白阴经
- 兵法二十四篇
- 李卫公问对
- 练兵实纪
- 翠微先生北征录
- 韩非子
- 法家
- 管子
- 商君书
- 睡虎地秦墓竹简
- 慎子
- 棠阴比事
- 邓析子
- 天工开物
- 氾胜之书
- 本草纲目
- 伤寒论
- 难经
- 药性歌括四百味
- 针灸大成
- 四圣心源
- 肘后备急方
- 三命通会
- 滴天髓阐微
- 九章算术
- 神峰通考
- 葬法倒杖
- 焦氏易林
- 艺术
- 园冶
- 茶经
- 鬼谷子
- 千字文
- 淮南子
- 智囊全集
- 格言联璧
- 梦溪笔谈
- 朱子家训
- 夜航船
- 名贤集
- 人物志
- 权谋残卷
- 公孙龙子
- 龙文鞭影
- 老老恒言
- 南越笔记
- 金楼子
- 尚书正义
- 风俗演义
- 齐东野语
- 避暑录话
- 宣室志
- 小说家
- 山海经
- 三国演义
- 警世通言
- 阅微草堂笔记
- 封神演义
- 博物志
- 东周列国志
- 初刻拍案惊奇
- 绿野仙踪
- 幽明录
- 老残游记
- 二刻拍案惊奇
- 新齐谐
- 唐传奇
- 酉阳杂俎
- 隋唐演义
- 东游记
- 三侠五义
- 古今谭概
- 鬼神传
- 十二楼
- 雍正剑侠图
- 花月痕
- 北游记
- 常言道
- 三遂平妖传
- 海上花列传
- 南游记
- 绣云阁
- 韩湘子全传
- 说唐全传
- 雷峰塔奇传
- 岭表录异
- 龙城录
- 说岳全传
- 李公案
- 南史演义
- 河东记
- 白牡丹
- 幻中游
- 小八义
- 唐摭言
- 开辟演义
- 北史演义
- 两晋演义
- 薛仁贵征东
- 薛丁山征西
- 声律启蒙
- 心经
- 庄子
- 黄帝四经
- 黄庭经
- 神仙传
- 太玄经
- 云笈七签
- 老子想尔注
- 亢仓子
- 尹文子
- 总集
- 古文观止
- 昭明文选
- 幽梦影
- 日知录
- 西湖梦寻
- 随园诗话
- 训蒙骈句
- 牡丹亭
- 闲情偶寄
- 桃花扇
- 长生殿
- 春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