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二十一·王家彦
王家彦
兵部右侍郎王家彦,号尊五,福建兴化莆田人。为人高视阔步,有大志,不拘小节,与人谈义侠事,辄心向往。谓丈夫自期待,应如汉伏波将军。居恒不忘马革裹尸,龁龁者无庸也。天启辛酉、壬戌,联举乡会。筮仕开化县尹。下车召诸父老谓曰:昔人以刺史县令为亲民官,所关利病不细。吾承天子命,令兹上,期与若等更始。若等其敬听令言,毋徒骄蹇取戾。众曰诺。一年,取利民者行之。其有不便,辄为厘之。民无远近,不谋而同曰:神君哉。甲子分省试,矢必得人,为天子报。入闱叹曰:鱼目溷投,夜光莫辨,琼琚似玉,碧卢难名。虽然顾澄鉴何如耳。比撤棘,独公所得士称知名。乙丑调兰溪,有惠政,一如其令开化者,最闻,擢刑科给事中,历工科右,转户科左,复转都给事中。丙子忧去。服阕补吏科。公在谏垣十年,弹击无所避,权贵敛手。时闽贼刘香老等,劫掠同安镇,几扰省会。公于是有闽省海防疏。言旧制有卫所军,无别兵,亦无别将,而统于各卫之指挥,每寨设号船,联络呼应。复又添设游击等官,虽支洋穷澳,戈船相望。今防御之策莫若复旧额而练民兵。识者以为至论。公尤留意乱本,谓皆贪墨守令,朘削民膏,不得衣食,致良民尽走为盗。因上疏曰:臣见秦晋之间,饥民相煽,过都越境,千百成群。原其始,未有不从一乡一邑起者。使当时为守令者,早为之所,取周官十二荒政,一一行之,亦未必溃裂四出一至此也。论者以此实功令使然,催科急者考卓异,督责严者称循吏。坐是不肖而墨者,以束湿济其饕餮。一二贤明之吏,又为文法所缚,不得展布。虽有召杜,无从抚宇。即当郑侠,未敢绘图。秦晋之祸,大率由此。今四方非无事也,三楚揭竿已有其形;闽越弄兵,且明见告。倘及今不为早计,不出五年,必至为秦晋续。惟陛下少宽文网,俾得展布四体,一意抚绥。诗曰:不竞不絿,敷政优优。此之谓也。如是而犹有不克承宣,致雈苻勿戢者,即执守令,治以养寇之罪。其亦何辞!疏出,天下以为兴平梁肉,救乱药石,率无过此。公封事百余上。大抵皆关切利弊,裨补生民。庚辰,晋大理丞;逾年,从左少卿,迁太仆。又逾年,擢少司徒。癸未,拜左司马,协理京营戎政。时国事堕坏,无复可为。譬犹锢疾之人,扁鹊仓公,不能疗之立起。然公莅任补救,不遗余策。甲申贼逼京师,公守安定门,备御甚力。因中官有与贼通者,为内应,城遂破。贼大拥入,或有讽公亡者。公正色叱曰:国破身死,吾何足惜;但主上存亡不可知,恨不追随乘舆,触死辇前,赎臣子万一之罪耳。言毕,北向叩首,以谢先帝。复南向叩首,以谢父母,遂自经而死。仆四人扶公柩归。道遇贼,得祸尤烈。弘光初,赠公为太子少保,谥忠端,祀旌忠祠。
启祯录云:都城破,贼忿甚,提刀段斩之。或云自刎死。编年云:公守德胜门,城陷,自投城下不死,折臂足,其仆掖入民舍,自缢死。贼燔民舍,焚其一臂,余体仆收归。一云贼斩之城楼,仍以火焚其身。
论曰:国事之坏,半由良民尽走为盗,然驱之在墨吏。公自为令,至言官,鳃鳃虑此,使在廷早见,尽如公,贼祸之酷,岂至是哉!履霜不戒,寻至坚冰,悲夫!
孟兆祥(孟章明)
孟兆祥,字允吉,号肖形,山西泽州人。家于河间之交河。天启壬戌进士,授大理寺评事。忧去。丁卯除原官,主考四川。崇祯己巳,升吏部稽勋司主事,历验封、考功、文选员外郎。辛未分较会试,所取多名士。时方典选,其门人有以地方请者。公正色拒之曰:才入仕途,便有趋避,后将无所不至。闻者戄然。顾其松柏之操,晚而益劲。长髯过腹,丰采棱棱。不受要人请托,不通知交闻问。块然署中,冰霜凛凛。时以为有包孝肃遗风。寻忤中官意,以事降行人司司副。由光禄寺丞迁少卿、左通政、太仆寺卿。癸未升通政使。是年八月,子章明登进士第,观政未授职。甲申升刑部右侍郎,属时事日棘,门人司勋郎熊文举,乘间请于公曰:万一京都不守,奈何,公摇手不怿曰:莫商量。各人自立主意。又曰:子有老亲在千里外,又官闲曹,非要职,尚可从容。熊为悚然,不敢置对。贼至,守正阳门,城陷,不屈死于门下。妻何氏亦死。子章明,字显之,号纲宜,收葬父尸,亟归,别其妻王氏曰:吾不忍大人独死,当死从之。王氏曰:君死,妾亦死。章明以头跄地曰:谢夫人。然夫人须先死,乃遣其家人尽出。章明视妻缢,取笔大书壁曰:有侮吾夫妇尸者,吾必为厉鬼杀之。妻气绝,取一扇置上,加绯衣,又取一扉置妻左,亦服绯自经。嘱婢曰:吾死亦置扉上。遂死。南都赠公刑部尚书,谥忠贞。赠子河南道御史,谥节愍。同祀旌忠祠,而文举两次自缢,卒为门人刘兰生等救苏,尝有哭师诗。其一:盛德瞻醇穆,雄文见炳磷。日沈先弃杖,风急但焚轮。旧里碑传记,虚堂案掩尘。门生羞后死,洒泪志忠臣。其二:清肃铨规在,程材得士多。尊严仪岱岳,感怆重山河。父子忠同传,乾坤气不磨。西州投策痛,涊汗畏经过。其三:生死从来事,门墙训迪严。志操期逼古,风尚可顽廉。诘曲冯心印,迂回此志淹。怅然羞展卷,孤月堕虚檐。其四:忍见皇舆荡,羞称江海逋。从君臣已老,殉父子非孤。青史芳名共,坤维正气扶。招魂余弟子,风雨泣苍梧。
论曰:燕京之变,死节文臣二十一人,乃先生父子居其二,洵足奇矣。顾臣为君死,妇为夫死,一耳。至于节愍未受一命,而矢志不二,慷慨殉节,尤为可敬。论者以为二百余年特见之事云。
予按山西,从贼者众,独公父子死节,忠孝一门,真岁寒之松柏欤!
- 推荐作品:
- 子
- 集
- 十三经
- 诗经
- 尚书
- 左传
- 论语
- 孟子
- 谷梁传
- 大学
- 笠翁对韵
- 子夏易传
- 大戴礼记
- 白虎通义
- 史记
- 三国志
- 汉书
- 宋史
- 晋书
- 新五代史
- 周书
- 南史
- 北史
- 金史
- 辽史
- 陈书
- 逸周书
- 明季南略
- 大唐创业起居注
- 西夏书事
- 纪事本末
- 明季北略
- 杂史
- 五代新说
- 战国策
- 靖康传信录
- 五代史阙文
- 奉天录
- 顺宗实录
- 东观奏记
- 别史
- 平宋录
- 列女传
- 晏子春秋
- 明儒学案
- 十六国春秋
- 载记
- 吴越春秋
- 越绝书
- 万历野获编
- 江南野史
- 徐霞客游记
- 大唐西域记
- 洛阳伽蓝记
- 武林旧事
- 华阳国志
- 蛮书
- 政书
- 通典
- 史评
- 荀子
- 弟子规
- 围炉夜话
- 国语
- 孔子家语
- 帝范
- 潜夫论
- 北溪字义
- 孙子兵法
- 孙膑兵法
- 三略
- 历代兵制
- 投笔肤谈
- 何博士备论
- 翠微先生北征录
- 法家
- 睡虎地秦墓竹简
- 扬子法言
- 医家
- 农家
- 天工开物
- 齐民要术
- 农桑辑要
- 北山酒经
- 氾胜之书
- 黄帝内经
- 奇经八脉考
- 药性歌括四百味
- 食疗本草
- 扁鹊心书
- 温病条辨
- 渊海子平
- 滴天髓阐微
- 九章算术
- 天玉经
- 神峰通考
- 疑龙经
- 葬法倒杖
- 李虚中命书
- 月波洞中记
- 棋经十三篇
- 古画品录
- 艺舟双楫
- 随园食单
- 书目答问
- 鬼谷子
- 智囊全集
- 格言联璧
- 梦溪笔谈
- 朱子家训
- 颜氏家训
- 论衡
- 容斋随笔
- 人物志
- 权谋残卷
- 龙文鞭影
- 清代名人轶事
- 困学纪闻
- 南越笔记
- 金楼子
- 艺文类聚
- 搜神后记
- 宣室志
- 西游记
- 搜神记
- 醒世恒言
- 阅微草堂笔记
- 博物志
- 东周列国志
- 初刻拍案惊奇
- 绿野仙踪
- 老残游记
- 二刻拍案惊奇
- 官场现形记
- 酉阳杂俎
- 隋唐演义
- 济公全传
- 三侠五义
- 古今谭概
- 雍正剑侠图
- 三刻拍案惊奇
- 北游记
- 常言道
- 海上花列传
- 何典
- 南游记
- 西汉演义
- 韩湘子全传
- 前汉演义
- 岭表录异
- 龙城录
- 李公案
- 老残游记续集
- 南史演义
- 河东记
- 白牡丹
- 幻中游
- 独异志
- 两晋演义
- 残唐五代史演义
- 薛丁山征西
- 声律启蒙
- 心经
- 了凡四训
- 五灯会元
- 中说
- 知言
- 僧宝传
- 道家
- 抱朴子
- 黄帝四经
- 黄庭经
- 云笈七签
- 悟真篇
- 文子
- 文始真经
- 老子想尔注
- 刘子
- 古文观止
- 浮生六记
- 曾国藩家书
- 日知录
- 西湖梦寻
- 龙川别志
- 文心雕龙
- 随园诗话
- 训蒙骈句
- 诗人玉屑
- 词曲
- 牡丹亭
- 闲情偶寄
- 桃花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