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二十一·王百户
王百户
百户王某,周钟寓其家,百户劝钟死,钟不应,出门欲降。百户挽钟带断,钟不听,百户自缢。
百户亦奇矣哉。不独自缢,而且劝钟,可谓忠臣良友矣。使钟能听其言,岂非名与天壤同敝乎!
王承恩
太监王承恩,从帝于煤山。帝崩,承恩再拜恸哭,退而自缢于亭下,与大行相望,南都谥忠愍。
一云司礼监王之俊,从上死煤山。或云从死者王之心,而之俊与王德化,俱自尽。更详。王之心,南都谥忠愍。又有李凤翔降贼被杀,亦谥恭壮。
大事记云:殉从于先帝之旁者,止有内臣一人,或云王承恩,或云王之俊,或谓王之进,或曰王之臣。
曹文耀
曹文耀,庠士。自杀。原籍苏州,故进士曹子登之后。妻张氏,生四子逊、肃、敏、毅,一女顺。张氏率子女哭于家祠。文耀父妾、妻、逊妻李氏、毅妻邓氏、顺及乳母孟与肃、敏八人同缢。毅及肃妻周氏,绳断不死而逃。逊自刎不殊,贼搜其家财,释之。
张世禧
张世禧,儒士。二子懋赏、懋官,父子俱自缢。
周某
童生周某,闻帝崩,愤激捶胸,呕血数升,一恸而绝。又北通州有童生,愤发缢死,惜不传其姓名。
汤文琼
汤文琼,菜佣也。见先帝梓宫过,恸哭触石死。一云,北京布衣汤文琼,闻煤山之变,感慨自杀,其衣带所藏有云:位非文丞相之位,心同文丞相之心。贼闻之,亦叹其忠义云。南都赠中书舍人,赐祠,额曰旌忠。
编年云:文琼闻变,书其身曰:位非云云,暴尸都市,见者哀之。
李小槐
李小槐,顺天民也。妻杜氏,二子一女,一婢,差次缢毕,小槐乃缢。又居民田氏,阖门自焚。或云有田姓,缢于自塔巷。后人入其室,见书籍甚多,京城江米巷口,有传神者,夫妇同缢。
武氏仆
武氏仆某,不详名姓。素有义风,当其主武愫受贼伪职,索吉服,仆大恸曰:奴闻主忧臣辱,主辱臣死,今圣驾崩,主人不奔丧哭临,又取吉服,想见新君乎?饿死事小,失节事大。望三思之。叩头出血,愫不听。且叱之出。仆曰:主人为名利所惑,妄意一统,不听吾言,后必有悔。李贼贪淫无道,上干天怒,下拂民情,不久必败,吾不忍见主失所也。不食而卒。愫官伪淮扬防御使,后为淮抚路振飞擒,解南京斩之。
一时朝士先几,大义俱逊此仆。
朱庭焕
朱庭焕,字中白,单县人。崇祯甲戌进士,授工部主事,升庐州知府。丁忧,服除补大名,累迁主整饬大名,管理河道马政,驿传兵备副使。甲申三月,贼将刘宗敏传牌招降,公击碎其牌,鼓励缙绅士庶,分守城门,防御严肃。不意奸徒勾引。初四,贼蜂拥环攻,南门破,贼入,公被执,逼降不屈,骂不绝口。贼怒,缚桅杆杀之,悬首通衢,合家投井授缳死。弟廷炳。具疏陈情,南都赠公右都御史。公历任十年,清慎勤无一息之违,而忠孝大节,尤所致谨。处上敬而不阿,御下严而不刻。在大名时,军兴旁午,公夙夜莅事,书所行者于壁而日稽销之,吏属警畏,刑狱一清,士民怀德,有古循良风云。
方文耀
方文耀,字怀怙,龙溪人。崇祯庚辰进士,授户部主事,历员外郎中,升河间府知府。贼陷城,公不屈,贼杖之,大骂不绝口。死之。
彭士宏
彭士宏,辽东人,为南宫知县。闯贼长驱畿南,所至款附。公励士民,饬守具,众咸谓邑小不支,公曰吾奉命守此土,生死以之,奋勇击贼,纵不胜,死亦瞑目。众环泣曰:臣谊也,如生灵何?公亦泣曰:人心如此,大事已去。吾尽吾心耳。士绅卒迎贼入,公绯衣坐堂上,贼问何故不备粮糗,公眦裂指发曰:我朝廷官,而为贼备粮乎?贼怒斩之,悬首城门。
封疆之臣,应死封疆,若三公者,可谓无愧厥职矣。抑余闻之友人云,吾乡某,为畿南司理,守居庸,闻贼至,往迎二百里,既抵关,闯疑有伏,命某往返关门数四,始令前骑侦之,果无备,闯乃入。大笑曰:古所谓一夫当关,万人莫敌也,使架炮于此,以五百人守之,吾亦岂能过哉。某亦大笑曰:此天生臣以资吾主。呜呼,夫独无封疆之责者乎?视三公何如?
金毓峒
金毓峒,字鹤冲,北直保定完县人。父讳铨,官司徒,为万历庚辰进士。公少与从子肖孙,读书郎山,慨然有澄清之志。中崇祯甲戌进士,除中书舍人。辛巳秋以陈漕务称旨,授湖广道御史。寻出按泰川,及复命,贼始入函谷。甲申春,召对便殿,旋草诏命监宣大军。宣云告陷,随奉命督禁旅,扼畿南要害,公驰至保定,散家赀千金,犒士卒,为固守计。时公从子振孙,以剑术登武科,相见泣下,为誓死。振孙者,肖孙弟也。贼围急,振孙登陴挟矢,殪渠帅数人,兄弟私誓曰:一旦有变,必从季父游地下。公闻之,谓肖孙曰:死易存孤难,我以弱子为托,肖孙受命,分配王孺人,尽出簪珥以犒士。士益奋贼欲引去。而三月十九之信至矣。公痛哭与城俱死,悬银牌以赏击贼者。得级无数。二十四辰刻,城南楼火起,贼乘焰登城,遂陷。振孙跃马赴贼曰:城头杀尔帅者,我也。格斗毙数人而死。贼支解之。公裂眦骂,提剑斩一绿衣贼,负印北叩首曰:臣力竭矣。投三皇庙古井死。王孺人缢死。侄孙金罂,妻陈氏,及侍儿桂香,皆投井死。贼大索两孤,肖孙备受炮烙惨刑,体刺剟无完肤,终以得免。三日后,肖孙收公骸骨如生,人共义之。
一云公分守西门,城陷,贼执之,揭入三皇庙,谒伪将,公奋拳殴贼帅仆之,跃入井中死。振孙登城射贼,多应弦而毙。城陷,众解戎衣自匿,振孙不肯曰:武夫本色也。贼号于众曰:乡官子弟,可速就刑。振孙衣祢福大呼曰:我御史金毓峒侄云云。贼支解之。肖孙子罂媳陈氏,故进士陈士章孙女,年十八,与祖母张、母杨、嫂常三世四人,同时投井。张氏抱其孙于怀同下,侍儿桂香等四人亦从而下,皆死。
公婴城殉守,节比睢阳,至肖孙保孤,无异程婴,而振孙从死,有如南八。下逮巾帼,从容就义,尤世之所难。
- 推荐作品:
- 史
- 集
- 诗经
- 礼记
- 公羊传
- 易经
- 中庸
- 笠翁对韵
- 子夏易传
- 匡谬正俗
- 正史
- 三国志
- 汉书
- 明史
- 宋史
- 晋书
- 清史稿
- 宋书
- 元史
- 魏书
- 旧五代史
- 南史
- 北齐书
- 陈书
- 大唐创业起居注
- 西夏书事
- 汉官六种
- 纪事本末
- 三朝北盟会编
- 杂史
- 贞观政要
- 靖康传信录
- 五代史阙文
- 奉天录
- 顺宗实录
- 东观奏记
- 别史
- 平宋录
- 列女传
- 十七史百将传
- 唐才子传
- 明儒学案
- 英雄记
- 载记
- 越绝书
- 万历野获编
- 徐霞客游记
- 大唐西域记
- 华阳国志
- 蛮书
- 都城纪胜
- 岭外代答
- 庐山记
- 通典
- 读通鉴论
- 儒家
- 三字经
- 弟子规
- 小窗幽记
- 围炉夜话
- 孔子家语
- 盐铁论
- 潜夫论
- 北溪字义
- 兵家
- 三十六计
- 三略
- 将苑
- 吴子
- 司马法
- 太白阴经
- 乾坤大略
- 兵法二十四篇
- 投笔肤谈
- 何博士备论
- 韩非子
- 商君书
- 睡虎地秦墓竹简
- 慎子
- 扬子法言
- 折狱龟鉴
- 医家
- 农家
- 天工开物
- 北山酒经
- 氾胜之书
- 黄帝内经
- 本草纲目
- 伤寒论
- 千金方
- 濒湖脉学
- 药性歌括四百味
- 针灸大成
- 食疗本草
- 扁鹊心书
- 术数
- 神相全编
- 撼龙经
- 滴天髓阐微
- 天玉经
- 神峰通考
- 疑龙经
- 葬法倒杖
- 灵城精义
- 艺舟双楫
- 园冶
- 谱录
- 书目答问
- 杂家
- 鬼谷子
- 吕氏春秋
- 墨子
- 格言联璧
- 梦溪笔谈
- 笑林广记
- 朱子家训
- 论衡
- 夜航船
- 人物志
- 权谋残卷
- 公孙龙子
- 清代名人轶事
- 老老恒言
- 困学纪闻
- 金楼子
- 池北偶谈
- 太平御览
- 搜神后记
- 宣室志
- 小说家
- 山海经
- 世说新语
- 聊斋志异
- 搜神记
- 西厢记
- 太平广记
- 阅微草堂笔记
- 封神演义
- 剪灯新话
- 初刻拍案惊奇
- 绿野仙踪
- 老残游记
- 官场现形记
- 新齐谐
- 唐传奇
- 隋唐演义
- 东游记
- 济公全传
- 三侠五义
- 古今谭概
- 鬼神传
- 狄公案
- 十二楼
- 花月痕
- 穆天子传
- 北游记
- 常言道
- 三遂平妖传
- 海上花列传
- 杨家将
- 绣云阁
- 西汉演义
- 女仙外史
- 说唐全传
- 儿女英雄传
- 荡寇志
- 龙城录
- 说岳全传
- 老残游记续集
- 刘公案
- 大唐新语
- 南史演义
- 河东记
- 白牡丹
- 独异志
- 小八义
- 春秋配
- 唐摭言
- 林公案
- 海国春秋
- 两晋演义
- 薛仁贵征东
- 隋唐两朝志传
- 薛丁山征西
- 声律启蒙
- 心经
- 了凡四训
- 五灯会元
- 中说
- 知言
- 僧伽吒经
- 僧宝传
- 阴符经
- 黄庭经
- 云笈七签
- 悟真篇
- 文始真经
- 老子想尔注
- 尹文子
- 诗文评
- 总集
- 别集
- 曾国藩家书
- 幽梦影
- 呻吟语
- 日知录
- 龙川别志
- 伯牙琴
- 随园诗话
- 沧浪诗话
- 训蒙骈句
- 诗人玉屑
- 牡丹亭
- 闲情偶寄
- 桃花扇
- 长生殿
- 春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