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一·清神
形者,生之器也;心者,形之主也;神者,心之宝也。故神静而心和,心和而形全;神躁而心荡,心荡则形伤。将全其形,先在理神。故恬和养神,则自安于内;清虚栖心,则不诱于外。神恬心清,则形无累矣;虚室生白,吉祥至矣。
人不照于烁金而照于莹镜者,以莹能明也;不鉴于流波而鉴于静水者,以静能清也。镜水以明清之性,故能形物之形。由此观之:神照则垢灭,形静则神清;垢灭则内欲永尽,神清则外累不入。今清歌奏而心乐,悲声发而心哀,神居体而遇感推移。以此而言之,则情之变动,自外至也。
夫一哀一乐,犹搴正性,况万物之众,而能拔擢以生心神哉!故万人弯弧以向一鹄,鹄能无中乎?万物眩曜以惑一生,生能无伤乎?
七窍者,精神之户牖也;志气者,五脏之使候也。耳目之于声色,鼻口之于芳昧,肌体之于安适,其情一也。七窍徇于好恶,则精神驰鹜而不守;志气縻于趣舍,则五脏滔荡而不安。嗜欲连绵于外,心腑壅塞于内,蔓衍于荒淫之波,留连于是非之境,而不败德伤生者,盖亦寡矣。
是以圣人清目而不视,静耳而不听,闭口而不言,弃心而不虑,贵身而忘贱。故尊势不能动,乐道而忘贫,故厚利不能倾,容身而处,适情而游,一气浩然,纯白于衷。故形不养而性自全,心不劳而道自至也。
- 推荐作品:
- 集
- 十三经
- 诗经
- 尚书
- 周礼
- 孝经
- 孟子
- 尔雅
- 易经
- 大学
- 笠翁对韵
- 易传
- 子夏易传
- 大戴礼记
- 白虎通义
- 正史
- 史记
- 汉书
- 晋书
- 新唐书
- 旧唐书
- 宋书
- 魏书
- 旧五代史
- 周书
- 金史
- 北齐书
- 逸周书
- 编年史
- 资治通鉴
- 大唐创业起居注
- 汉官六种
- 明季北略
- 三朝北盟会编
- 过江七事
- 五代新说
- 贞观政要
- 奉天录
- 传记
- 列女传
- 晏子春秋
- 唐才子传
- 明儒学案
- 高士传
- 英雄记
- 载记
- 万历野获编
- 地理
- 徐霞客游记
- 大唐西域记
- 武林旧事
- 吴船录
- 都城纪胜
- 岭外代答
- 庐山记
- 政书
- 读通鉴论
- 史通
- 传习录
- 儒家
- 增广贤文
- 三字经
- 弟子规
- 围炉夜话
- 国语
- 孔子家语
- 兵家
- 素书
- 六韬
- 孙膑兵法
- 百战奇法
- 吴子
- 太白阴经
- 乾坤大略
- 兵法二十四篇
- 练兵实纪
- 便宜十六策
- 历代兵制
- 虎钤经
- 投笔肤谈
- 何博士备论
- 翠微先生北征录
- 韩非子
- 法家
- 慎子
- 扬子法言
- 棠阴比事
- 邓析子
- 医家
- 齐民要术
- 农桑辑要
- 北山酒经
- 氾胜之书
- 黄帝内经
- 本草纲目
- 金匮要略
- 针灸大成
- 四圣心源
- 洗冤集录
- 食疗本草
- 饮膳正要
- 肘后备急方
- 温病条辨
- 术数
- 葬书
- 天玉经
- 焦氏易林
- 李虚中命书
- 月波洞中记
- 古画品录
- 园冶
- 杂家
- 吕氏春秋
- 墨子
- 格言联璧
- 梦溪笔谈
- 论衡
- 容斋随笔
- 权谋残卷
- 老老恒言
- 南越笔记
- 池北偶谈
- 齐东野语
- 避暑录话
- 类书
- 太平御览
- 艺文类聚
- 山海经
- 世说新语
- 儒林外史
- 醒世恒言
- 阅微草堂笔记
- 镜花缘
- 幽明录
- 唐传奇
- 酉阳杂俎
- 子不语
- 孽海花
- 古今谭概
- 狄公案
- 雍正剑侠图
- 花月痕
- 穆天子传
- 三刻拍案惊奇
- 北游记
- 海上花列传
- 南游记
- 杨家将
- 绣云阁
- 女仙外史
- 说唐全传
- 雷峰塔奇传
- 岭表录异
- 龙城录
- 说岳全传
- 老残游记续集
- 朝野佥载
- 河东记
- 独异志
- 唐摭言
- 林公案
- 海国春秋
- 北史演义
- 薛仁贵征东
- 薛丁山征西
- 声律启蒙
- 了凡四训
- 知言
- 僧伽吒经
- 老子
- 庄子
- 阴符经
- 列子
- 神仙传
- 太玄经
- 悟真篇
- 文子
- 老子想尔注
- 亢仓子
- 尹文子
- 刘子
- 总集
- 古文观止
- 别集
- 浮生六记
- 呻吟语
- 郁离子
- 伯牙琴
- 文心雕龙
- 沧浪诗话
- 词源
- 词曲
- 闲情偶寄
- 桃花扇
- 长生殿
- 春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