虎韬·垒虚
武王问太公曰:“何以知敌垒之虚实,自来自去?”
武王询问太公说:“怎样才能知道敌人营垒的虚实和敌军兵力的调动情况呢?”
太公曰:“将必上知天道,下知地理,中知人事。登高下望,以观敌人变动:望其垒,即知其虚实;望其士卒,则知其去来。”
太公答道:“将帅必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,中知人事得失。登高下望,观察敌情的变化;从远处眺望敌人的营垒,就可知道敌人内部的虚实;观察敌方士兵的动态,就可知道敌军调动的情况。”
武王曰:“何以知之?”太公曰:“听其鼓无音,铎无声,望其垒上多飞鸟而不惊,上无氛气,必知敌诈而为偶人也。敌人卒去不远,未定而复返者,彼用其士卒太疾也。太疾,则前后不相次;不相次则行陈必乱。如此者,急出兵击之,以少击众,则必胜矣。”
武王又问:“怎样才能知道这些事情呢?”太公答道:“听不到敌营的鼓声,也听不到敌营的铃声,看到敌人营垒上有许多飞鸟飞翔而且一点也不惊恐,空中也没有飞扬的尘上,就可以判定这必定是空营,敌人是在用假人欺骗我们。如果敌人仓促撤退不久,还没有停下来又急忙返回的,这是敌人调动太忙乱的表现。调动太匆忙,前后就没有秩序。没有秩序,行列阵势就必然混乱。在这种情况下,我军可以快速出击,即使是以少击众,也一定会取得胜利。”
- 推荐作品:
- 经
- 史
- 十三经
- 尚书
- 仪礼
- 孟子
- 尔雅
- 公羊传
- 易经
- 其他经学
- 中庸
- 大学
- 易传
- 文昌孝经
- 大戴礼记
- 白虎通义
- 汉书
- 后汉书
- 明史
- 清史稿
- 旧唐书
- 旧五代史
- 南史
- 金史
- 梁书
- 辽史
- 陈书
- 逸周书
- 资治通鉴
- 续资治通鉴
- 西夏书事
- 纪事本末
- 明季北略
- 三朝北盟会编
- 五代新说
- 松漠纪闻
- 战国策
- 五代史阙文
- 顺宗实录
- 东观奏记
- 九州春秋
- 别史
- 传记
- 晏子春秋
- 唐才子传
- 明儒学案
- 英雄记
- 载记
- 吴越春秋
- 越绝书
- 万历野获编
- 地理
- 徐霞客游记
- 水经注
- 大唐西域记
- 洛阳伽蓝记
- 华阳国志
- 蛮书
- 吴船录
- 都城纪胜
- 庐山记
- 读通鉴论
- 史通
- 传习录
- 弟子规
- 小窗幽记
- 幼学琼林
- 国语
- 说苑
- 盐铁论
- 近思录
- 春秋繁露
- 帝范
- 潜夫论
- 素书
- 六韬
- 百战奇法
- 吴子
- 尉缭子
- 太白阴经
- 武经总要
- 虎钤经
- 何博士备论
- 翠微先生北征录
- 法家
- 管子
- 商君书
- 天工开物
- 北山酒经
- 氾胜之书
- 黄帝内经
- 伤寒论
- 千金方
- 金匮要略
- 奇经八脉考
- 洗冤集录
- 肘后备急方
- 医学源流论
- 三命通会
- 撼龙经
- 渊海子平
- 葬书
- 九章算术
- 疑龙经
- 李虚中命书
- 艺术
- 茶经
- 鬼谷子
- 千字文
- 淮南子
- 智囊全集
- 笑林广记
- 夜航船
- 名贤集
- 陶庵梦忆
- 人物志
- 权谋残卷
- 公孙龙子
- 清代名人轶事
- 老老恒言
- 南越笔记
- 金楼子
- 尚书正义
- 太平御览
- 艺文类聚
- 世说新语
- 三国演义
- 红楼梦
- 聊斋志异
- 搜神记
- 醒世恒言
- 太平广记
- 封神演义
- 博物志
- 喻世明言
- 东周列国志
- 剪灯新话
- 绿野仙踪
- 老残游记
- 唐传奇
- 东游记
- 孽海花
- 鬼神传
- 花月痕
- 三遂平妖传
- 何典
- 夷坚志
- 杨家将
- 绣云阁
- 西汉演义
- 南北史演义
- 韩湘子全传
- 儿女英雄传
- 前汉演义
- 岭表录异
- 后汉演义
- 李公案
- 老残游记续集
- 朝野佥载
- 河东记
- 白牡丹
- 唐摭言
- 林公案
- 北史演义
- 两晋演义
- 薛仁贵征东
- 隋唐两朝志传
- 毛公案
- 释家
- 无量寿经
- 五灯会元
- 知言
- 僧宝传
- 道家
- 老子
- 庄子
- 阴符经
- 抱朴子
- 黄庭经
- 文始真经
- 老子想尔注
- 亢仓子
- 尹文子
- 古文观止
- 别集
- 浮生六记
- 曾国藩家书
- 龙川别志
- 文心雕龙
- 随园诗话
- 沧浪诗话
- 训蒙骈句
- 词源
- 词曲
- 闲情偶寄
- 长生殿
- 春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