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韬·文师
文王将田,史编布卜曰:“田于渭阳,将大得焉。非龙、非螭,非虎、非罴,兆得公侯。天遣汝师,以之佐昌,施及三王。”
周文王姬昌准备外出打猎,太史编占卜以后说:“您这次到渭河北岸打猎,会有很大的收获。所获得的不是龙,不是螭,不是虎,也不是罴,而是要得到一位公侯之才。他是上天赐给您的老师,辅佐您成就功业,并将施恩加惠于您的子孙后代。”
文王曰:“兆致是乎?”
文王问:“占卜的结果真的这么好吗?”
史编曰:“编之太祖史畴,为禹占,得皋陶兆比于此。”
史编回答说:“我的远祖太史畴曾经为禹占卜,也得到过这种卜兆。今天的征兆和那次很相似。”
文王乃斋三日,乘田车,驾田马,田于渭阳,卒见太公,坐茅以渔。
文王于是斋戒三天,然后乘着猎车,驾着猎马,到渭水北岸打猎。在狩猎的时候,终于见到了正坐在长满茅草的河岸边钓鱼的姜太公。
文王劳而问之曰:“子乐渔耶?”
文王上前慰劳并询问:“先生喜欢钓鱼吗?”
太公曰:“臣闻君子乐得其志,小人乐得其事。今吾渔甚有似也,殆非乐之也。”
太公回答说:“我听说君子乐于实现自己的志向抱负,平凡人乐于做好自己愿意做的事情。现在我钓鱼,跟这个道理很相似,并不是真正喜欢钓鱼这件事情。”
文王曰:“何谓其有似也?”
文王问:“这两者之间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呢?”
太公曰:“钓有三权;禄等以权,死等以权,官等以权。夫钓以求得也,其情深,可以观大矣。”
太公回答说:“钓鱼比如人事,有三种权术。用厚禄收买人才,如同用诱饵钓鱼;用重金招揽勇士,让其慷慨赴死,也如同用诱饵钓鱼;用官职招揽人才,让其为自己效忠,也如同用诱饵钓鱼。凡是垂钓,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有所收获,这里面的道理十分深奥,我们可以从这里面悟出治理国家的道理。”
文王曰:“愿闻其情。”太公曰:“源深而水流,水流而鱼生之,情也。根深而木长,木长而实生之,情也。君子情同而亲合,亲合而事生之,情也。言语应对者,情之饰也;言至情者,事之极也。今臣言至情不讳,君其恶之乎?”
文王说:“我愿意听听这里面深奥的道理。”太公回答说:“水的源流深,水流就不息,水流不息,鱼类就能够生长,这是自然的道理;树的根扎得深,枝叶就很繁茂,枝叶茂盛才能硕果累累。这也是自然的道理;君子情投意合,就能够互相合作,互相合作事业就能成功,这也是自然的道理。言语应对,通常是用来表达真实的情感,如果能说出真情实话,才是最好的事情。现在我说的都是真情实话,毫无隐讳,您听了不会生气吧?”
文王曰:“惟仁人能受正谏,不恶至情,何为其然!”
文王说:“只有具备仁德品质的人才能接受直率的规谏,不会厌恶真情实话。我怎么会反感呢?”
太公曰:“缗微饵明,小鱼食之;缗调饵香,中鱼食之;缗隆饵丰,大鱼食之。夫鱼食其饵,乃牵于缗;人食其禄,乃服于君。故以饵取鱼,鱼可杀;以禄取人,人可竭;以家取国,国可拔;以国取天下,天下可毕。呜呼!曼曼绵绵,其聚必散;嘿嘿昧昧,其光必远。微哉!圣人之德,诱乎独见。乐哉!圣人之虑,各归其次,而树敛焉。”
太公说:“钓丝非常细小,鱼饵则清晰可见,小鱼就会上钩;钓丝适中,鱼饵味香,中等大小的鱼就会上钩;钓丝粗长,鱼饵丰盛,大鱼就会上钩。鱼要贪吃香饵,就会被钓丝牵住;人得到了国家的俸禄,就会服从君主任使。所以用香饵钓鱼,就可以捕获鱼;用爵禄网罗人才,人才就能尽为所用;以家庭为基础取国家,就能将这个国家攻克;以国家为基础夺取天下,就能够征服天下。可叹啊!土地广大,国祚绵长,但是如果不得人心,它所积聚起来的东西,最终必将烟消云散;默默无闻,不动声色地暗中准备,它的光芒必将普照四方。微妙啊!圣人的德化,就在于独到且潜移默化地争取人心。高兴啊!圣人之虑,就是使天下的人各得其所,人心能够凝聚。”
文王曰:“树敛若何而天下归之?”
文王问道:“该制定什么办法才能凝聚人心让天下归顺呢?”
太公曰:“天下非一人之天下,乃天下之天下也。同天下之利者,则得天下;擅天下之利者,则失天下。天有时,地有财,能与人共之者,仁也。仁之所在,天下归之。免人之死,解人之难,救人之患,济人之急者,德也。德之所在,天下归之。与人同忧、同乐、同好、同恶者,义也;义之所在,天下赴之。凡人恶死而乐生,好德而归利,能生利者,道也。道之所在,天下归之。”
太公回答说:“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,是天下所有人所共有的。能同天下所有人共同分享天下利益的,就可以取得天下;独占天下利益的,就会失去天下。天有四时,地有财富,能和天下人共享利益,就是仁爱。仁爱所在的地方,天下人就会归附。能够免除人们的死亡,解决人们的苦难,消除人们的祸患,解救人们的危急,就是恩德。恩德所在的地方,天下人就会归附。和人们同忧同乐,同好同恶的,就是道义。道义所在,天下之人就会争相归附。人们无不厌恶死亡而乐于生存,欢迎恩德而追求利益,能为天下人谋求利益的,就是王道。王道所在,天下之人就会归附。”
文王再拜曰:“允哉,敢不受天之诏命乎!”乃载与俱归,立为师。
文王再次拜谢后说:“先生讲得太好了。我怎敢不接受上天的旨意!”于是,就把姜太公请上狩猎乘坐的车子,一起回到国都,并拜他为师。
- 推荐作品:
- 经
- 史
- 诗经
- 尚书
- 周礼
- 仪礼
- 孝经
- 论语
- 尔雅
- 易经
- 中庸
- 笠翁对韵
- 易传
- 子夏易传
- 文昌孝经
- 匡谬正俗
- 正史
- 后汉书
- 清史稿
- 宋书
- 元史
- 新五代史
- 旧五代史
- 周书
- 金史
- 梁书
- 辽史
- 陈书
- 南齐书
- 编年史
- 西夏书事
- 纪事本末
- 明季北略
- 过江七事
- 杂史
- 五代新说
- 贞观政要
- 松漠纪闻
- 靖康传信录
- 奉天录
- 顺宗实录
- 九州春秋
- 列女传
- 唐才子传
- 明儒学案
- 载记
- 越绝书
- 万历野获编
- 水经注
- 东京梦华录
- 大唐西域记
- 武林旧事
- 都城纪胜
- 政书
- 史通
- 菜根谭
- 小窗幽记
- 孔子家语
- 近思录
- 春秋繁露
- 帝范
- 兵家
- 三十六计
- 孙子兵法
- 素书
- 六韬
- 孙膑兵法
- 百战奇法
- 将苑
- 吴子
- 乾坤大略
- 兵法二十四篇
- 李卫公问对
- 武经总要
- 便宜十六策
- 历代兵制
- 虎钤经
- 投笔肤谈
- 何博士备论
- 翠微先生北征录
- 法家
- 商君书
- 慎子
- 扬子法言
- 折狱龟鉴
- 邓析子
- 医家
- 天工开物
- 齐民要术
- 黄帝内经
- 本草纲目
- 伤寒论
- 金匮要略
- 奇经八脉考
- 四圣心源
- 饮膳正要
- 温病条辨
- 医学源流论
- 术数
- 三命通会
- 神相全编
- 渊海子平
- 疑龙经
- 焦氏易林
- 李虚中命书
- 月波洞中记
- 艺术
- 古画品录
- 茶经
- 随园食单
- 杂家
- 鬼谷子
- 千字文
- 吕氏春秋
- 墨子
- 淮南子
- 智囊全集
- 格言联璧
- 论衡
- 名贤集
- 容斋随笔
- 人物志
- 权谋残卷
- 公孙龙子
- 龙文鞭影
- 清代名人轶事
- 老老恒言
- 西京杂记
- 尚书正义
- 风俗演义
- 类书
- 艺文类聚
- 小说家
- 水浒传
- 西游记
- 红楼梦
- 聊斋志异
- 醒世恒言
- 西厢记
- 阅微草堂笔记
- 封神演义
- 博物志
- 剪灯新话
- 初刻拍案惊奇
- 幽明录
- 新齐谐
- 酉阳杂俎
- 隋唐演义
- 子不语
- 东游记
- 三侠五义
- 孽海花
- 古今谭概
- 狄公案
- 常言道
- 何典
- 杨家将
- 绣云阁
- 韩湘子全传
- 说唐全传
- 儿女英雄传
- 荡寇志
- 岭表录异
- 龙城录
- 说岳全传
- 李公案
- 老残游记续集
- 刘公案
- 朝野佥载
- 独异志
- 小八义
- 春秋配
- 唐摭言
- 开辟演义
- 海国春秋
- 两晋演义
- 薛仁贵征东
- 残唐五代史演义
- 薛丁山征西
- 毛公案
- 了凡四训
- 无量寿经
- 五灯会元
- 中说
- 僧宝传
- 列子
- 抱朴子
- 神仙传
- 太玄经
- 悟真篇
- 老子想尔注
- 刘子
- 总集
- 昭明文选
- 别集
- 冰鉴
- 曾国藩家书
- 幽梦影
- 日知录
- 郁离子
- 训蒙骈句
- 诗人玉屑
- 词曲
- 长生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