列传·卷二十七
耶律斡特剌 孩里 窦景庸 耶律引吉 杨绩 赵徽 王观 耶律喜孙
耶律斡特剌,字乙辛隐,许国王寅底石六世孙。少不喜官禄,年四十一,始补本班郎君。时枢密使耶律乙辛擅权,谗害忠良,斡特剌恐祸及,深自抑畏。大康中,为宿直官,历左、右护卫太保。大安元年,升燕王傅,徙左夷离毕。四年,改北院枢密副使。帝赐诗褒之,迁知北院枢密使事,赐翼圣佐义功臣。北阻卜酋长磨古斯叛,斡特剌率兵进讨。会天大雪,败磨古斯四别部,斩首千余级,拜西北路招讨使,封漆水郡王,加赐宣力守正功臣。寻拜南府宰相。复讨闸古胡里扒部,破之,召为契丹行宫都部署。先是,北、南府有讼,各州府得就按之;比岁,非奉枢密檄,不得鞫问,以故讼者稽留。斡特剌奏请如旧,从之。寿隆五年,复为西北路招讨使,讨耶睹刮部,俘斩甚众,获马、驼、牛、羊各数万。明年,擒磨古斯,加守太保,赐奉国匡化功臣。乾统初,乞致仕,不许,止罢招讨。复兼南院枢密使,封混同郡王。迁北院枢密使,加守太师,赐推诚赞治功臣。致仕,薨,谥曰敬肃。
孩里,字胡辇,回鹘人。其先在太祖时来贡,愿留,因任用之。孩里重熙间历近侍长。清宁九年,讨重元之乱有功,加金吾卫上将军,赐平乱功臣。累迁殿前都点检,以宿卫严肃称。大康初,加守太子太保。二年,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。三年,改同知南院宣徽使事。会耶律乙辛出守中京,孩里入贺;及议复召,陈其不可。后乙辛再入枢府,出孩里为广利军节度使。及皇太子被诬,孩里当连坐,有诏勿问。大安初,历品达鲁虢部节度使。寿隆五年,有疾,自言吾数已尽,却医药,卒,年七十七。孩里素信浮图。清宁初,从上猎,堕马,愦而复苏。言始见二人引至一城,宫室宏敞,有衣绛袍人坐殿上,左右列侍,导孩里升阶。持牍者示之曰:“本取大腹骨欲,误执汝。”牍上书“官至使相,寿七十七”。须臾还,挤之大壑而寤。道宗闻之,命书其事。后皆验。
窦景庸,中京人,中书令振之子。聪敏好学。清宁中,第进士,授秘书省校书郎,累迁少府少监。咸雍六年,授枢密直学士,寻知汉人行宫副部署事。大安初,迁南院枢密副使,监修国史,知枢密院事,赐同德功臣,封陈国公。有疾,表请致仕,不从,加太子太保,授武定军节度使。审决冤滞,轻重得宜,以狱空闻。七年,拜中京留守。九年薨,谥曰肃宪。子瑜,三司副使。
耶律引吉,字阿括,品部人。父双古,镇西边二十余年,治尚严肃,不殖货利,时多称之。引吉寅畏好义。以荫补官,累迁东京副留守、北枢密院侍御。时萧革、萧图古辞等以佞见任,鬻爵纳贿,引吉以直道处其间,无所阿唯。改客省使。时朝廷遣使括三京隐户不得,以引吉代之,得数千余户。时昭怀太子知北南院事,选引吉为辅导。枢密使乙辛将倾太子,恶引吉在侧,奏出之,为群牧林牙。大康元年,乙辛请赐牧地,引吉奏曰:“今牧地褊狭,畜不蕃息,岂可分赐臣下。”帝乃止。乙辛由是益嫉之,除怀德军节度使,徙漠北猾水马群太保,卒。
杨绩,良乡人。太平十一年进士及第,累迁南院枢密副使。与杜防、韩知白等擅给进士堂帖,降长宁军节度使,徙知涿州。清宁初,拜参知政事,兼同知枢密院事,为南府宰相。九年,闻重元乱,与姚景行勤王,上嘉之。十年,知兴中府。咸雍初,入知枢密院事。二年,乞致仕,不许,拜南院枢密使。帝以绩旧臣,特诏燕见,论古今治乱,人臣邪正。帝曰:“方今群臣忠直,耶律玦、刘伸而已;然伸不及玦之刚介。”绩拜贺曰:“何代无贤,世乱则独善其身,主圣则兼济天下。陛下铢分邪正,升黜分明,天下幸甚。”累表告归,不许,封赵王。大康中,以例改王辽西。致仕,加守太保,薨。子贵忠,知兴中府。
赵徽,南京人。重熙五年,擢甲科,累迁大理正。清宁二年,铜州人妄毁三教,徽按鞫之,以状闻,称旨。历烦剧,有能名。累迁翰林学士承旨。咸雍初,为度支使。三年,拜参知政事。出为武定军节度使,及代,军民请留。后同知枢密院事,兼南府宰相、门下侍郎、平章事。致仕,卒。追赠中书令,谥文宪。
王观,南京人。博学有才辩。重熙七年,中进士乙科。兴宗崩,充夏国报哀使;还,除给事中。咸雍初,迁翰林学士。五年,兼乾文阁学士。七年,改南院枢密副使,赐国姓,参知政事,兼知南院枢密事。坐矫制修私第,削爵为民,卒。
耶律喜孙,字盈隐,永兴宫分人。兴宗在青宫,尝居左右辅导。圣宗大渐,喜孙与冯家奴告仁德皇后同宰相萧浞卜等谋逆事。及钦哀为皇太后称制,喜孙尤见宠任。重熙中,其子涅哥为近侍,坐事伏诛。帝以喜孙有翼戴功,且悼其子罪死,欲世其官,喜孙无所出之部,因见马印文有品部号,使隶其部,拜南府宰相。寻出为东北路详稳,卒。
论曰:孩里、引吉之为臣也,当乙辛擅权、萧革贪黩之日,虽与同官,而能以正自处,不少阿唯,其过人远矣。传曰:“岁寒知松柏之后凋。”二子有焉。若斡特剌之战功,窦景庸之谳狱,杨绩之忠告,亦贤矣夫。
- 推荐作品:
- 史
- 尚书
- 左传
- 周礼
- 仪礼
- 孝经
- 公羊传
- 易经
- 其他经学
- 中庸
- 笠翁对韵
- 子夏易传
- 文昌孝经
- 大戴礼记
- 匡谬正俗
- 三国志
- 后汉书
- 明史
- 宋史
- 宋书
- 元史
- 新五代史
- 旧五代史
- 周书
- 金史
- 北齐书
- 陈书
- 逸周书
- 明季南略
- 编年史
- 大唐创业起居注
- 汉官六种
- 明季北略
- 三朝北盟会编
- 过江七事
- 五代新说
- 战国策
- 五代史阙文
- 奉天录
- 东观奏记
- 九州春秋
- 别史
- 平宋录
- 传记
- 列女传
- 晏子春秋
- 十七史百将传
- 唐才子传
- 明儒学案
- 英雄记
- 载记
- 万历野获编
- 地理
- 徐霞客游记
- 东京梦华录
- 大唐西域记
- 洛阳伽蓝记
- 武林旧事
- 华阳国志
- 蛮书
- 都城纪胜
- 岭外代答
- 庐山记
- 政书
- 史通
- 菜根谭
- 增广贤文
- 小窗幽记
- 围炉夜话
- 幼学琼林
- 说苑
- 盐铁论
- 明夷待访录
- 帝范
- 潜夫论
- 北溪字义
- 兵家
- 孙子兵法
- 百战奇法
- 将苑
- 吴子
- 尉缭子
- 便宜十六策
- 历代兵制
- 虎钤经
- 何博士备论
- 翠微先生北征录
- 韩非子
- 法家
- 睡虎地秦墓竹简
- 慎子
- 折狱龟鉴
- 天工开物
- 齐民要术
- 伤寒论
- 难经
- 千金方
- 金匮要略
- 濒湖脉学
- 药性歌括四百味
- 针灸大成
- 洗冤集录
- 饮膳正要
- 肘后备急方
- 扁鹊心书
- 医学源流论
- 三命通会
- 渊海子平
- 滴天髓阐微
- 葬书
- 九章算术
- 疑龙经
- 葬法倒杖
- 灵城精义
- 古画品录
- 艺舟双楫
- 杂家
- 千字文
- 吕氏春秋
- 百家姓
- 淮南子
- 格言联璧
- 颜氏家训
- 论衡
- 夜航船
- 陶庵梦忆
- 公孙龙子
- 龙文鞭影
- 南越笔记
- 西京杂记
- 池北偶谈
- 避暑录话
- 类书
- 太平御览
- 宣室志
- 小说家
- 世说新语
- 水浒传
- 三国演义
- 西游记
- 红楼梦
- 儒林外史
- 太平广记
- 博物志
- 镜花缘
- 绿野仙踪
- 老残游记
- 二刻拍案惊奇
- 酉阳杂俎
- 隋唐演义
- 济公全传
- 三侠五义
- 孽海花
- 古今谭概
- 十二楼
- 雍正剑侠图
- 花月痕
- 穆天子传
- 三刻拍案惊奇
- 北游记
- 何典
- 绣云阁
- 南北史演义
- 说唐全传
- 儿女英雄传
- 前汉演义
- 岭表录异
- 龙城录
- 说岳全传
- 老残游记续集
- 刘公案
- 大唐新语
- 白牡丹
- 春秋配
- 开辟演义
- 两晋演义
- 薛仁贵征东
- 隋唐两朝志传
- 毛公案
- 五灯会元
- 中说
- 知言
- 老子
- 庄子
- 列子
- 抱朴子
- 黄帝四经
- 黄庭经
- 太玄经
- 云笈七签
- 悟真篇
- 文子
- 老子想尔注
- 尹文子
- 古文观止
- 昭明文选
- 冰鉴
- 浮生六记
- 曾国藩家书
- 日知录
- 西湖梦寻
- 郁离子
- 龙川别志
- 沧浪诗话
- 词源
- 桃花扇
- 春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