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序
婴儿堕地,其泣也呱呱;及其老死,家人环绕,其哭也号陶。然则哭泣也者,固人之所以成始成终也。其间人品之高下,以其哭泣之多寡为衡。盖哭泣者,灵性之现象也,有一分灵性即有一分哭泣,而际遇之顺逆不与焉。
马与牛,终岁勤苦,食不过刍秣,与鞭策相终始,可谓辛苦矣,然不知哭泣,灵性缺也。猿猴之为物,跳掷于深林,厌饱乎梨栗,至逸乐也,而善啼;啼者,猿猴之哭泣也。故博物家云:猿猴,动物中性最近人者,以其有灵性也。古诗云:“巴东三峡巫峡长,猿啼三声断人肠。”其感情为何如矣!
灵性生感情,感情生哭泣。哭泣计有两类:一为有力类,一为无力类。痴儿騃女,失果则啼,遗簪亦泣,此为无力类之哭泣;城崩杞妇之哭,竹染湘妃之泪,此有力类之哭泣也。有力类之哭泣又分两种:以哭泣为哭泣者,其力尚弱;不以哭泣为哭泣者,其力甚劲,其行乃弥远也。
《离骚》为屈大夫之哭泣,《庄子》为蒙叟之哭泣,《史记》为太史公之哭泣,《草堂诗集》为杜工部之哭泣;李后主以词哭,八大山人以画哭;王实甫寄哭泣于《西厢》,曹雪芹寄哭泣于《红楼梦》。王之言曰:“别恨离愁,满肺腑难陶泄。除纸笔代喉舌,我千种想思向谁说?”曹之言曰:“满纸荒唐言,一把辛酸泪;都云作者痴,谁解其中意?”名其茶曰“千芳一窟”,名其酒曰“万艳同杯”者:千芳一哭,万艳同悲也。
吾人生今之时,有身世之感情,有家国之感情,有社会之感情,有种教之感情。其感情愈深者,其哭泣愈痛:此鸿都百炼生所以有《老残游记》之作也。
棋局已残,吾人将老,欲不哭泣也得乎?吾知海内千芳,人间万艳,必有与吾同哭同悲者焉!
- 推荐作品:
- 经
- 子
- 集
- 诗经
- 周礼
- 仪礼
- 论语
- 易经
- 其他经学
- 大学
- 笠翁对韵
- 大戴礼记
- 白虎通义
- 匡谬正俗
- 三国志
- 汉书
- 后汉书
- 宋史
- 晋书
- 清史稿
- 隋书
- 宋书
- 元史
- 新五代史
- 魏书
- 北齐书
- 辽史
- 南齐书
- 编年史
- 资治通鉴
- 续资治通鉴
- 汉官六种
- 纪事本末
- 明季北略
- 过江七事
- 杂史
- 贞观政要
- 松漠纪闻
- 靖康传信录
- 五代史阙文
- 东观奏记
- 别史
- 平宋录
- 列女传
- 晏子春秋
- 唐才子传
- 明儒学案
- 载记
- 江南野史
- 徐霞客游记
- 水经注
- 武林旧事
- 都城纪胜
- 庐山记
- 通典
- 史评
- 传习录
- 增广贤文
- 三字经
- 弟子规
- 幼学琼林
- 国语
- 北溪字义
- 兵家
- 孙膑兵法
- 百战奇法
- 三略
- 将苑
- 吴子
- 尉缭子
- 司马法
- 兵法二十四篇
- 李卫公问对
- 武经总要
- 练兵实纪
- 投笔肤谈
- 翠微先生北征录
- 韩非子
- 法家
- 管子
- 睡虎地秦墓竹简
- 慎子
- 扬子法言
- 折狱龟鉴
- 邓析子
- 医家
- 齐民要术
- 氾胜之书
- 黄帝内经
- 伤寒论
- 神农本草经
- 千金方
- 奇经八脉考
- 濒湖脉学
- 药性歌括四百味
- 食疗本草
- 饮膳正要
- 肘后备急方
- 扁鹊心书
- 温病条辨
- 医学源流论
- 三命通会
- 葬书
- 九章算术
- 葬法倒杖
- 焦氏易林
- 月波洞中记
- 灵城精义
- 棋经十三篇
- 谱录
- 茶经
- 书目答问
- 千字文
- 吕氏春秋
- 智囊全集
- 梦溪笔谈
- 朱子家训
- 夜航船
- 名贤集
- 容斋随笔
- 人物志
- 权谋残卷
- 老老恒言
- 困学纪闻
- 南越笔记
- 西京杂记
- 池北偶谈
- 风俗演义
- 齐东野语
- 避暑录话
- 太平御览
- 宣室志
- 小说家
- 山海经
- 西游记
- 警世通言
- 儒林外史
- 阅微草堂笔记
- 绿野仙踪
- 幽明录
- 老残游记
- 二刻拍案惊奇
- 唐传奇
- 酉阳杂俎
- 子不语
- 济公全传
- 三侠五义
- 孽海花
- 古今谭概
- 鬼神传
- 狄公案
- 花月痕
- 三刻拍案惊奇
- 北游记
- 常言道
- 海上花列传
- 绣云阁
- 西汉演义
- 韩湘子全传
- 儿女英雄传
- 前汉演义
- 说岳全传
- 后汉演义
- 刘公案
- 河东记
- 小五义
- 白牡丹
- 林公案
- 海国春秋
- 两晋演义
- 了凡四训
- 无量寿经
- 中说
- 僧伽吒经
- 道家
- 庄子
- 列子
- 黄帝四经
- 黄庭经
- 神仙传
- 悟真篇
- 文子
- 诗文评
- 古文观止
- 昭明文选
- 别集
- 曾国藩家书
- 呻吟语
- 日知录
- 龙川别志
- 文心雕龙
- 随园诗话
- 沧浪诗话
- 词源
- 诗人玉屑
- 词曲
- 牡丹亭
- 桃花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