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四十四 灵枢·顺气一日分为四时
黄帝曰:夫百病之所始生者,必起于燥温寒暑风雨、阴阳喜怒、饮食居处,气合而有形,得脏而有名,余知其然也。夫百病者,多以旦慧昼安,夕加夜甚,何也?
黄帝说:各种疾病的发生,都是由于风、雨、寒、暑、燥、湿等外邪侵袭,或者由于性生活没有节制、喜怒过度等内伤所致,以及饮食和生活起居失常等非外非内原因引起。以上各种邪气相合侵入人体后,就会产生相应的病理表现,邪气传导到内脏后,会形成各种名称的疾病,这些内容我已经知道了。许多疾病,经常在早晨病情轻而病人精神清爽,中午病情安定,傍晚病情加重,夜间病情最重,这是为什么呢?
岐伯曰:四时之气使然。
岐伯说:这是由于四季气候变化造成的。
黄帝曰:愿闻四时之气。
黄帝说:我想知道四季气候变化对人体影响的具体情况。
岐伯曰:春生,夏长,秋收,冬藏,是气之常也,人亦应之,以一日分为四时,朝则为春,日中为夏,日入为秋,夜半为冬。朝则人气始生,病气衰,故旦慧;日中人气长,长则胜邪,故安;夕则人气始衰,邪气始生,故加;夜半人气入脏,邪气独居于身,故甚也。
岐伯说:春季阳气生发,夏季阳气旺盛,秋季阳气收敛,冬季阳气闭藏,这是四季中自然界阳气变化的一般规律,人体的阳气变化也与它相对应。把一天按照四季划分,早晨相当于春季,中午相当于夏季,傍晚相当于秋季,半夜相当于冬季。早晨阳气生发,能够抵御邪气,邪气衰减,所以早晨病情轻而病人精神清爽。中午阳气旺盛,能够制伏邪气,所以中午病情安定。傍晚阳气开始衰减,邪气逐渐亢盛,所以傍晚病情加重。半夜人体的阳气都深藏内脏,形体只有亢盛的邪气,所以夜半病情最重。
黄帝曰:有时有反者何也?
黄帝又问:疾病在一天中的轻重变化,有时和上述情况不同,这是为什么呢?
岐伯曰:是不应四时之气,脏独主其病者,是必以脏气之所不胜时者甚,以其所胜时者起也。
岐伯答道:这类疾病不是因为六淫邪气所引发,而是由于某一内脏单独生了病,因此由内脏的盛衰主宰病情轻重的缘故,当某一内脏发病,在其五行属性被克制的时候病情最重,在其五行属性所克制的时候病情减轻。
黄帝曰:治之奈何?
黄帝说:怎样进行治疗呢?
岐伯曰:顺天之时,而病可与期。顺者为工,逆者为麤。
岐伯答道:掌握并且顺应时间因素对疾病的影响进行正确的治疗,疾病就有治愈的希望。正确运用这个规律的,是高明的医生;违背这个规律的,是低劣的医生。
黄帝曰:善。余闻刺有五变,以主五输,愿闻其数。
黄帝说:讲得好。我听说在针刺中有根据五种不同的病变情况,来针刺井、荥、输、经、合五输穴的情况,我想知道其中的规律。
岐伯曰:人有五脏,五脏有五变,五变有五输,故五五二十五输,以应五时。
岐伯答道:人体有五脏,五脏各有相应的面色、季节、日期、声音、味道的五种变化。五脏的各种变化分别选用井、荥、输、经、合五输穴,五脏各有五输穴所以共计二十五个腧穴,分别与春、夏、长夏、秋、冬五季相应。
黄帝曰:愿闻五变。
黄帝说:我想知道五脏的五种变化。
岐伯曰:肝为牡藏,其色青,其时春,其音角,其味酸,其日甲乙。心为牡藏,其色赤,其时夏,其日丙丁,其音徵,其味苦。脾为牝藏,其色黄,其时长夏,其日戊己,其音宫,其味甘。肺为牝藏,其色白,其音商,其时秋,其日庚辛,其味辛。肾为牝藏,其色黑,其时冬,其日壬癸,其音羽,其味咸。是为五变。
岐伯答道:肝是属阳的内脏,在五色中主青,在季节中主春,在五音中主角,在五味中主酸,在日主甲、乙日。心是属阳的内脏,在五色中主赤,在季节中主夏,在日主丙、丁日,在五音中主徵,在五味中主苦。脾是属阴的内脏,在五色中主黄,在季节中主长夏,在日主戊、已日,在五音中主宫,在五味中主甘。肺是属阴的内脏,在五色中主白,在五音中主商,在季节中主秋,在日主庚、辛日,在五味中主辛。肾是属阴的内脏,在五色中主黑,在季节中主冬,在日中主壬、癸日,在五音中主羽,在五味中主咸。这就是五脏的五种变化。
黄帝曰:以主五输奈何?
黄帝说:怎样根据五脏及其变化选用五输穴呢?
(《医部全录》注曰:缺岐伯曰。)脏主冬,冬刺井。色主春,春刺荥。时主夏,夏刺输。音主长夏,长夏刺经。味主秋,秋刺合。是谓五变,以主五输。
岐伯答道:五脏与冬相应,所以冬季应针刺井穴。五色与春季相应,所以春季应针刺荥穴。五时与夏季相应,所以夏季应针刺输穴。五音与长夏相应,所以长夏应针刺经穴。五味与秋季相应,所以秋季应针刺合穴。这就是五脏及其变化所选用的五输穴。
黄帝曰:诸原安和,以致六输?
黄帝说:六腑在井、荥、输、经、合之外,还有原穴,它是如何配合五时而形成六输穴呢?
岐伯曰:原独不应五时,以经合之,以应其数,故六六三十六输。
岐伯答道:原穴不单独与五时相配合,而是归属于本经的经穴来配合,这样六腑各有井、荥、输、原、经、合六输穴,共计有六六三十六个输穴。
黄帝曰:何谓脏主冬,时主夏,音主长夏,味主秋,色主春?愿闻其故。
黄帝说:什么叫做脏主冬、时主夏、音主长夏、味主秋、色主春呢?我想知道其中的道理。
岐伯曰:病在脏者,取之井。病变于色者,取之荥。病时间时甚者,取之输。病变于音者,取之经。经满而血者,病在胃。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,取之于合,故命曰味主合。是谓五变也。
岐伯答道:疾病发生在内脏,邪气深,治疗时应取井穴。疾病出现面色变化,治疗时应取荥穴。疾病时轻时重,治疗时应取输穴。疾病出现声音变化,治疗时应取经穴。经脉盛满而有淤血的情况,疾病发生在胃,以及由于饮食不节所引起的病变,治疗时应取合穴,因为这些疾病都与饮食的五味有关,所以称为味主合穴。这就是五变所表现的不同特征及五输穴相应的针刺法则。
- 推荐作品:
- 史
- 集
- 十三经
- 诗经
- 尚书
- 左传
- 仪礼
- 孝经
- 论语
- 尔雅
- 谷梁传
- 其他经学
- 中庸
- 大学
- 笠翁对韵
- 易传
- 子夏易传
- 文昌孝经
- 大戴礼记
- 白虎通义
- 汉书
- 明史
- 晋书
- 旧唐书
- 元史
- 旧五代史
- 周书
- 南史
- 金史
- 逸周书
- 编年史
- 资治通鉴
- 汉官六种
- 纪事本末
- 松漠纪闻
- 靖康传信录
- 奉天录
- 顺宗实录
- 平宋录
- 传记
- 列女传
- 晏子春秋
- 唐才子传
- 高士传
- 英雄记
- 载记
- 越绝书
- 万历野获编
- 江南野史
- 地理
- 水经注
- 东京梦华录
- 洛阳伽蓝记
- 武林旧事
- 华阳国志
- 吴船录
- 岭外代答
- 史评
- 读通鉴论
- 史通
- 传习录
- 儒家
- 增广贤文
- 三字经
- 弟子规
- 小窗幽记
- 幼学琼林
- 国语
- 中论
- 三十六计
- 六韬
- 孙膑兵法
- 三略
- 尉缭子
- 兵法二十四篇
- 李卫公问对
- 武经总要
- 练兵实纪
- 便宜十六策
- 何博士备论
- 翠微先生北征录
- 管子
- 商君书
- 慎子
- 扬子法言
- 折狱龟鉴
- 天工开物
- 齐民要术
- 氾胜之书
- 黄帝内经
- 金匮要略
- 奇经八脉考
- 濒湖脉学
- 肘后备急方
- 温病条辨
- 三命通会
- 撼龙经
- 渊海子平
- 葬书
- 疑龙经
- 李虚中命书
- 艺舟双楫
- 谱录
- 杂家
- 鬼谷子
- 千字文
- 吕氏春秋
- 墨子
- 淮南子
- 笑林广记
- 夜航船
- 陶庵梦忆
- 容斋随笔
- 人物志
- 权谋残卷
- 公孙龙子
- 清代名人轶事
- 南越笔记
- 金楼子
- 尚书正义
- 艺文类聚
- 宣室志
- 小说家
- 水浒传
- 三国演义
- 搜神记
- 儒林外史
- 西厢记
- 太平广记
- 封神演义
- 镜花缘
- 剪灯新话
- 老残游记
- 二刻拍案惊奇
- 新齐谐
- 酉阳杂俎
- 东游记
- 济公全传
- 孽海花
- 古今谭概
- 狄公案
- 雍正剑侠图
- 花月痕
- 穆天子传
- 北游记
- 何典
- 杨家将
- 西汉演义
- 南北史演义
- 女仙外史
- 儿女英雄传
- 前汉演义
- 岭表录异
- 说岳全传
- 后汉演义
- 大唐新语
- 朝野佥载
- 南史演义
- 河东记
- 幻中游
- 薛刚反唐
- 唐摭言
- 林公案
- 北史演义
- 两晋演义
- 薛仁贵征东
- 隋唐两朝志传
- 薛丁山征西
- 毛公案
- 释家
- 了凡四训
- 中说
- 僧伽吒经
- 僧宝传
- 庄子
- 列子
- 黄帝四经
- 云笈七签
- 亢仓子
- 诗文评
- 总集
- 古文观止
- 幽梦影
- 呻吟语
- 日知录
- 郁离子
- 龙川别志
- 伯牙琴
- 沧浪诗话
- 训蒙骈句
- 词源
- 诗人玉屑
- 词曲
- 闲情偶寄
- 春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