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五十四 灵枢·天年
黄帝问于岐伯曰:愿闻人之始生,何气筑为基?何立而为楯?何失而死?何得而生?
黄帝问岐伯道:我想知道在人在生命形成之初,是以什么作为基础?又以什么作为护卫?丧失了什么便会死亡?保持了什么才能生存呢?
岐伯曰:以母为基,以父为楯;失神者死,得神者生也。
岐伯回答说:一个人生命的开始,是以母亲的阴血作为基础,以父亲的阳精作为护卫,两者结合而产生神气才有生命活动;丧失了神气人就会死亡,保持了神气人才能生存。
黄帝曰:何者为神?
黄帝问:什么是神气呢?
岐伯曰:血气已和,荣卫已通,五脏已成,神气舍心,魂魄毕具,乃成为人。
岐伯答道:在母体中,随着胎儿的逐渐发育,达到气血调和,营卫通畅,五脏皆已成形,神气居于心中,魂魄全部具备,这样才成为一个健全的人。
黄帝曰:人之寿夭各不同,或夭寿,或卒死,或病久,愿闻其道。
黄帝说:人的寿命有长短的差别,有的人长寿,有的短命,有的人患病时间很短就突然死亡了,有的患病时间很久而能迁延时日,我想知道其中的道理。
岐伯曰:五脏坚固,血脉和调,肌肉解利,皮肤致密,营卫之行,不失其常,呼吸微徐,气以度行,六腑化谷,津液布扬,各如其常,故能长久。
岐伯道:五脏强健而功能正常,血脉调和匀畅,肌肉间隙通利,皮肤致密,营气和卫气的运行正常,呼吸细微、和缓,体内之气按一定规律运行,六腑正常运化水谷饮食物,并将所化生的津液布散全身,身体各部的功能活动都正常进行,就能够长寿。
黄帝曰:人之寿百岁而死,何以致之?
黄帝说:有的人活到一百岁才去世,是怎样做到的呢?
岐伯曰:使道隧以长,基墙高以方,通调营卫,三部三里起,骨高肉满,百岁乃得终。
岐伯说:长寿的人,人中沟深而且长,面部的脸颊和下颌等部位的骨高肉厚而且端正,营气和卫气的运行调和通畅,头面上部的额头、中部的鼻梁、下部的下巴这面相的三庭都隆起没有坍陷,骨骼高大,肌肉丰满,有这些征象的人,就可以活到一百岁。
黄帝曰:其气之盛衰,以至其死,可得闻乎?
黄帝说:人体之气在一生中的盛衰情况,以及从出生到死亡整个生命过程中的表现,我可以知道吗?
岐伯曰:人生十岁,五脏始定,血气已通,其气在下,故好走。二十岁,血气始盛,肌肉方长,故好趋。三十岁,五脏大定,肌肉坚固,血脉盛满,故好步。四十岁,五脏六腑十二经脉,皆大盛以平定,腠理始疏,荣华颓落,发颇斑白,平盛不摇,故好坐。五十岁,肝气始衰,肝叶始薄,胆汁始减,目始不明。六十岁,心气始衰,善忧悲,血气懈惰,故好卧。七十岁,脾气虚,皮肤枯。八十岁,肺气衰,魄离,故言善误。九十岁,肾气焦,四脏经脉空虚。百岁,五脏皆虚,神气皆去,形骸独居而终矣。
岐伯道:人生长到十岁的时候,五脏发育到一定的健全程度,血气的运行完全畅通均匀,人体生长发育的根源是肾脏的精气,精气从下部而上行,所以喜爱跑动。二十岁时,血气开始充盛,肌肉也趋于发达,所以行动敏捷,走路很快。三十岁,五脏已经发育完善,肌肉发达而坚实,血脉充盈旺盛,步履稳健而喜欢从容不迫地行走。四十岁的时候,人体的五脏、六腑、十二经脉,发育都非常健全,到了最旺盛阶段而逐渐衰退,腠理开始粗疏,颜面的色泽逐渐消退,发鬓开始斑白,血气发展到顶峰不会再增加,所以愿意坐着而不想活动。到五十岁的时候,肝气开始衰减,肝叶开始瘦薄,胆汁分泌开始减少,两眼开始昏花。到六十岁时,心气开始衰减,主神志的功能失常,以致经常出现忧愁悲伤的情志改变,又因为血气不足而运行缓慢,所以只想躺卧。到七十岁,脾气虚弱,皮肤干枯而不润泽。到了八十岁,肺气衰败,不能统摄魄而致离散,所以言语容易发生错误。九十岁,肾气枯竭,其余四脏的经脉气血也都空虚了。到了一百岁,五脏及其经脉都空虚了,所藏的神气消散了,只有形体躯壳存在,也就死亡了。
黄帝曰:其不能终寿而死者,何如?
黄帝问:有的人没活到一百岁就死亡了,这是为什么呢?
岐伯曰:其五脏皆不坚,使道不长,空外以张,喘息暴疾;又卑基墙,薄脉少血,其肉不石,数中风寒,血气虚,脉不通,真邪相攻,乱而相引,故中寿而尽也。
岐伯答道:这种人的五脏都不坚固而功能失常,人中沟不长也不深,鼻孔向外张开(则肺气外泄),呼吸气粗而急促,面部的脸颊和下颌塌陷,脉体薄弱而脉中血少,肌肉不坚实,又屡次被风寒等外邪侵袭,使血气更虚,血脉不通畅,真气和邪气两相交攻,气机混乱,所以没能活到一百岁的天年而提前去世。
- 推荐作品:
- 史
- 十三经
- 诗经
- 尚书
- 礼记
- 周礼
- 仪礼
- 论语
- 其他经学
- 大学
- 笠翁对韵
- 白虎通义
- 匡谬正俗
- 正史
- 三国志
- 汉书
- 后汉书
- 明史
- 晋书
- 旧唐书
- 隋书
- 宋书
- 周书
- 南史
- 金史
- 辽史
- 南齐书
- 资治通鉴
- 续资治通鉴
- 大唐创业起居注
- 西夏书事
- 汉官六种
- 纪事本末
- 杂史
- 五代新说
- 松漠纪闻
- 战国策
- 靖康传信录
- 五代史阙文
- 奉天录
- 平宋录
- 明儒学案
- 高士传
- 英雄记
- 载记
- 越绝书
- 江南野史
- 地理
- 徐霞客游记
- 东京梦华录
- 大唐西域记
- 洛阳伽蓝记
- 武林旧事
- 蛮书
- 吴船录
- 都城纪胜
- 政书
- 通典
- 传习录
- 弟子规
- 说苑
- 近思录
- 帝范
- 中论
- 北溪字义
- 兵家
- 三十六计
- 六韬
- 孙膑兵法
- 尉缭子
- 司马法
- 太白阴经
- 武经总要
- 练兵实纪
- 历代兵制
- 虎钤经
- 投笔肤谈
- 何博士备论
- 韩非子
- 慎子
- 扬子法言
- 折狱龟鉴
- 棠阴比事
- 邓析子
- 医家
- 天工开物
- 农桑辑要
- 本草纲目
- 神农本草经
- 难经
- 饮膳正要
- 温病条辨
- 三命通会
- 撼龙经
- 滴天髓阐微
- 灵城精义
- 棋经十三篇
- 园冶
- 谱录
- 茶经
- 随园食单
- 书目答问
- 鬼谷子
- 淮南子
- 智囊全集
- 梦溪笔谈
- 论衡
- 陶庵梦忆
- 容斋随笔
- 人物志
- 权谋残卷
- 龙文鞭影
- 清代名人轶事
- 老老恒言
- 金楼子
- 西京杂记
- 池北偶谈
- 风俗演义
- 类书
- 太平御览
- 宣室志
- 山海经
- 水浒传
- 西游记
- 聊斋志异
- 搜神记
- 醒世恒言
- 西厢记
- 太平广记
- 封神演义
- 博物志
- 镜花缘
- 初刻拍案惊奇
- 绿野仙踪
- 幽明录
- 老残游记
- 二刻拍案惊奇
- 官场现形记
- 新齐谐
- 酉阳杂俎
- 子不语
- 东游记
- 济公全传
- 孽海花
- 花月痕
- 北游记
- 何典
- 南游记
- 绣云阁
- 韩湘子全传
- 说唐全传
- 前汉演义
- 雷峰塔奇传
- 岭表录异
- 后汉演义
- 老残游记续集
- 南史演义
- 幻中游
- 独异志
- 小八义
- 薛刚反唐
- 春秋配
- 唐摭言
- 林公案
- 薛仁贵征东
- 残唐五代史演义
- 薛丁山征西
- 声律启蒙
- 心经
- 无量寿经
- 五灯会元
- 知言
- 僧宝传
- 道家
- 庄子
- 阴符经
- 抱朴子
- 云笈七签
- 文子
- 文始真经
- 老子想尔注
- 亢仓子
- 刘子
- 诗文评
- 古文观止
- 昭明文选
- 别集
- 龙川别志
- 伯牙琴
- 随园诗话
- 沧浪诗话
- 训蒙骈句
- 闲情偶寄
- 桃花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