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十 表·古今人表
自书契之作,先民可得而闻者,经传所称,唐、虞以上,帝王有号谥。辅佐不可得而称矣,而诸子颇言之,虽不考虖孔氏,然犹著在篇籍,归乎显善昭恶,劝戒后人,故博采焉。孔子曰:“若圣与仁,则吾岂敢?”又曰:“何事于仁,必也圣乎!”“未知,焉得仁?”“生而知之者,上也;学而知之者,次也;因而学之,又其次也;困而不学,民斯为下矣。”又曰:“中人以上,可以语上也。”“唯上智与下愚不移。”传曰:譬如尧、舜,禹、稷、卨与之为善则行,鮌、讠雚兜欲与为恶则诛。可与为善,不可与为恶,是谓上智。桀、纣,龙逢、比干欲与之为善则诛,于莘、崇侯与之为恶则行。可与为恶,不可与为善,是谓下愚。齐桓公,管仲相之则霸,竖貂辅之则乱。可与为善,可与为恶,是谓中人。因兹以列九等之序,究极经传,继世相次,总备古今之略要云。表略
自从文字被发明以来,能够了解的上古人物,就是经传中所提到的。唐、虞之前,帝王有谥号,但辅佐他们的大臣却没有记载。但是诸子却多次提到他们,虽然诸子不考察孔子之书,但仍将这些大臣记载在书中,是出于彰显善行,揭发恶行,劝导警戒后世人的目的。所以我广泛地采纳这些资料。孔子说:“若圣与仁,则吾岂敢。”又说:“何事于人,必也圣乎。”“为知,焉得仁。”“生而知之者,上也;学而知之者,次也;困而不学,民斯为下矣。”又说:“中人以上可以语上,唯上智与下愚不移。”经义中这样解释:比如尧、舜、禹、稷、契,和他们做善事则能够仕途通畅,鮌、讙兜想要和他们作恶就被诛杀。能够和他们做善事而不能和他们作恶事,这就叫上智。夏桀、商纣,关龙逢和王子比干想要和他们做善事就被诛杀,于莘、崇侯和他们做恶事就能够仕途通畅。能够和他们为恶而不能和他们为善,这叫下愚。齐桓公,管仲辅佐他则成为霸主,竖貂辅佐他则国家大乱,能和他为善,也能和他做恶,这叫中人。我根据这个来排列九等次序,穷极经传,世代相继,依次排序,总体将古今的概要整理完备。表格此处省略。
- 推荐作品:
- 经
- 史
- 左传
- 礼记
- 孝经
- 论语
- 孟子
- 尔雅
- 公羊传
- 谷梁传
- 易经
- 其他经学
- 笠翁对韵
- 三国志
- 晋书
- 新唐书
- 清史稿
- 元史
- 魏书
- 周书
- 北史
- 金史
- 梁书
- 北齐书
- 辽史
- 陈书
- 明季南略
- 大唐创业起居注
- 西夏书事
- 汉官六种
- 明季北略
- 五代新说
- 贞观政要
- 松漠纪闻
- 顺宗实录
- 别史
- 传记
- 列女传
- 十七史百将传
- 十六国春秋
- 载记
- 万历野获编
- 东京梦华录
- 大唐西域记
- 武林旧事
- 吴船录
- 政书
- 通典
- 读通鉴论
- 儒家
- 菜根谭
- 荀子
- 小窗幽记
- 围炉夜话
- 幼学琼林
- 国语
- 说苑
- 明夷待访录
- 三十六计
- 孙子兵法
- 素书
- 吴子
- 太白阴经
- 乾坤大略
- 李卫公问对
- 练兵实纪
- 历代兵制
- 虎钤经
- 何博士备论
- 翠微先生北征录
- 韩非子
- 法家
- 管子
- 商君书
- 睡虎地秦墓竹简
- 棠阴比事
- 邓析子
- 医家
- 天工开物
- 黄帝内经
- 千金方
- 针灸大成
- 四圣心源
- 洗冤集录
- 饮膳正要
- 肘后备急方
- 温病条辨
- 三命通会
- 天玉经
- 艺术
- 古画品录
- 艺舟双楫
- 随园食单
- 杂家
- 千字文
- 吕氏春秋
- 墨子
- 格言联璧
- 笑林广记
- 论衡
- 夜航船
- 名贤集
- 人物志
- 老老恒言
- 南越笔记
- 金楼子
- 西京杂记
- 尚书正义
- 池北偶谈
- 风俗演义
- 齐东野语
- 避暑录话
- 类书
- 太平御览
- 艺文类聚
- 搜神后记
- 宣室志
- 西游记
- 红楼梦
- 搜神记
- 太平广记
- 阅微草堂笔记
- 剪灯新话
- 绿野仙踪
- 老残游记
- 二刻拍案惊奇
- 官场现形记
- 新齐谐
- 唐传奇
- 酉阳杂俎
- 隋唐演义
- 子不语
- 东游记
- 济公全传
- 三侠五义
- 古今谭概
- 鬼神传
- 狄公案
- 雍正剑侠图
- 穆天子传
- 三遂平妖传
- 何典
- 南游记
- 夷坚志
- 南北史演义
- 儿女英雄传
- 荡寇志
- 前汉演义
- 岭表录异
- 龙城录
- 后汉演义
- 大唐新语
- 小五义
- 白牡丹
- 春秋配
- 北史演义
- 两晋演义
- 残唐五代史演义
- 毛公案
- 声律启蒙
- 释家
- 了凡四训
- 无量寿经
- 五灯会元
- 中说
- 僧宝传
- 老子
- 庄子
- 抱朴子
- 黄帝四经
- 黄庭经
- 云笈七签
- 老子想尔注
- 尹文子
- 刘子
- 总集
- 冰鉴
- 浮生六记
- 幽梦影
- 呻吟语
- 西湖梦寻
- 郁离子
- 龙川别志
- 伯牙琴
- 文心雕龙
- 随园诗话
- 训蒙骈句
- 诗人玉屑
- 词曲
- 牡丹亭
- 闲情偶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