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三十 晋语·卫文公不礼重耳
过卫,卫文公有邢、狄之虞,不能礼焉。宁庄子言于公曰:“夫礼,国之纪也;亲,民之结也;善,德之建也。国无纪不可以终,民无结不可以固,德无建不可以立。此三者,君之所慎也。今君弃之,无乃不可乎!晋公子善人也,而卫亲也,君不礼焉,弃三德矣。臣故云君其图之。康叔,文之昭也。康叔,武之穆也。周之大功在武,天祚将在武族。苟姬未绝周室,而俾守天聚者,必武族也。武族唯晋实昌,晋胤公子实德。晋仍无道,天祚有德,晋之守祀,必公子也。若复而修其德,镇抚其民,必获诸侯,以讨无礼。君弗蚤图,卫而在讨。小人是惧,敢不尽心。”公弗听。
重耳经过卫国,卫文公因邢人、狄人联合入侵,不能以礼相接待。宁庄子对卫文公说:“礼是国家的纲纪,亲是人民团结的纽带,善是立德的基础。国家没有纲纪不可能长存,人民不团结就不可能坚固,不善也不可能立德。这三者,是国君应该谨慎的。如今君王抛弃它,恐怕不行吧!晋公子重耳是个贤人,又是卫国的亲属,君主不以礼相待,就是抛弃了以上所说的三种美德。小臣因此说要请君王认真地考虑考虑。卫国的祖先康叔,是周文王的儿子。晋国的祖先唐叔,是周武王的儿子。为周朝统一天下建立大功的是周武王,上天将保佑周武王的后代子孙。只要姬姓的周朝永世不绝,那么守着上天所聚集的财富和民众的,一定是周武王的后代。周武王的后代中,只有晋国繁衍昌盛,晋国的后代中,公子重耳是最有德行的。现在晋国的政治仍然无道,上天保佑有德的人,晋国能守住祭祀的人,一定是公子重耳了。如果重耳能够返国复位,修其德行,安抚百姓,必然获得诸侯的拥护,讨伐以前对他无礼的国家。君王如果不早作打算,那卫国就不免要遭到讨伐了。小人因此感到害怕,怎敢不尽心而言呢。”但是,卫文公听不进宁庄子的话。
- 推荐作品:
- 经
- 子
- 集
- 论语
- 谷梁传
- 易经
- 其他经学
- 中庸
- 文昌孝经
- 大戴礼记
- 白虎通义
- 正史
- 汉书
- 明史
- 宋史
- 清史稿
- 旧唐书
- 周书
- 金史
- 资治通鉴
- 西夏书事
- 过江七事
- 杂史
- 贞观政要
- 靖康传信录
- 五代史阙文
- 奉天录
- 九州春秋
- 列女传
- 晏子春秋
- 明儒学案
- 十六国春秋
- 越绝书
- 江南野史
- 地理
- 徐霞客游记
- 水经注
- 东京梦华录
- 洛阳伽蓝记
- 武林旧事
- 华阳国志
- 吴船录
- 岭外代答
- 庐山记
- 通典
- 史评
- 读通鉴论
- 史通
- 荀子
- 弟子规
- 幼学琼林
- 说苑
- 盐铁论
- 春秋繁露
- 明夷待访录
- 潜夫论
- 兵家
- 三十六计
- 素书
- 六韬
- 三略
- 将苑
- 乾坤大略
- 李卫公问对
- 便宜十六策
- 历代兵制
- 何博士备论
- 商君书
- 睡虎地秦墓竹简
- 扬子法言
- 农家
- 天工开物
- 北山酒经
- 本草纲目
- 神农本草经
- 难经
- 奇经八脉考
- 濒湖脉学
- 药性歌括四百味
- 四圣心源
- 洗冤集录
- 食疗本草
- 肘后备急方
- 扁鹊心书
- 温病条辨
- 三命通会
- 神相全编
- 撼龙经
- 渊海子平
- 滴天髓阐微
- 葬书
- 疑龙经
- 葬法倒杖
- 焦氏易林
- 李虚中命书
- 灵城精义
- 古画品录
- 园冶
- 谱录
- 茶经
- 随园食单
- 鬼谷子
- 千字文
- 墨子
- 朱子家训
- 颜氏家训
- 论衡
- 名贤集
- 陶庵梦忆
- 容斋随笔
- 人物志
- 公孙龙子
- 困学纪闻
- 尚书正义
- 池北偶谈
- 风俗演义
- 避暑录话
- 类书
- 搜神后记
- 宣室志
- 小说家
- 山海经
- 世说新语
- 三国演义
- 红楼梦
- 聊斋志异
- 儒林外史
- 醒世恒言
- 西厢记
- 太平广记
- 阅微草堂笔记
- 封神演义
- 博物志
- 镜花缘
- 东周列国志
- 绿野仙踪
- 幽明录
- 老残游记
- 新齐谐
- 唐传奇
- 子不语
- 东游记
- 济公全传
- 三侠五义
- 孽海花
- 狄公案
- 雍正剑侠图
- 何典
- 南游记
- 杨家将
- 西汉演义
- 南北史演义
- 女仙外史
- 儿女英雄传
- 岭表录异
- 李公案
- 刘公案
- 朝野佥载
- 南史演义
- 河东记
- 小五义
- 白牡丹
- 春秋配
- 唐摭言
- 林公案
- 两晋演义
- 薛仁贵征东
- 残唐五代史演义
- 隋唐两朝志传
- 薛丁山征西
- 毛公案
- 释家
- 心经
- 无量寿经
- 僧宝传
- 老子
- 抱朴子
- 黄庭经
- 神仙传
- 太玄经
- 云笈七签
- 文子
- 文始真经
- 老子想尔注
- 尹文子
- 日知录
- 郁离子
- 龙川别志
- 伯牙琴
- 随园诗话
- 训蒙骈句
- 诗人玉屑
- 词曲
- 长生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