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二十 卷中·喉痹
此病由肺肾气虚,风寒客之,令人颐颔粗肿,咽喉闭塞,汤药不下,死在须臾者,急灌黄药子散,吐出恶涎而愈。此病轻者治肺,服姜附汤,灸天突穴五十壮亦好;重者服钟乳粉,灸关元穴,亦服姜附汤。
【治验】
一人患喉痹,痰气上攻,咽喉闭塞,灸天突穴五十壮,即可进粥,服姜附汤,一剂即愈,此治肺也。
一人患喉痹,颐颔粗肿,粥药不下,四肢逆冷,六脉沉细。急灸关元穴二百壮,四肢方暖,六脉渐生,但咽喉尚肿,仍令服黄药子散,吐出稠痰一合乃愈,此治肾也。
一人患喉痹,六脉细,余为灸关元二百壮,六脉渐生。一医曰:此乃热证,复以火攻,是抱薪救火也。遂进凉药一剂,六脉复沉,咽中更肿。医计穷,用尖刀于肿处刺之,出血一升而愈。盖此证忌用凉药,痰见寒则凝,故用刀出其肺血,而肿亦随消也。(先生治肺治肾之法,千古卓见。况咽喉之证,风火为患,十有二三,肺肾虚寒,十有八九。喉科不明此理,一味寒凉,即有外邪,亦致冰伏,若元本亏损,未有不闭闷致死者。所以咽喉妙法,第一开豁痰涎,痰涎既涌,自然通快,然后审轻重以施治,姜附、灼艾,诚为治本之法,但人多畏之,而不肯用耳。然当危急时,亦不可避忌,强为救治,亦可得生也。至于刺法,亦须知之。雍正四年,咽喉证甚行。友人之子沈礼庭亦患喉痹,次日即烂。予诊其两寸无力,两尺空散,乃阴虚火动,以七味丸作汤与服一剂,证虽未减而痛势少缓。邻家强其延喉科视之,彼医笑予动辄用热药,不知此乃阳明热甚证,火性急速,故一日而喉即腐溃,岂可用温补剂耶!乃投白虎二剂,服未半,而神气改常,语言错乱,甚至颠倒不眠,其家惶急,复延予。予诊其脉乱而八九至,予曰∶果病阳明燥火,石膏实为良剂。今系无根之焰,而妄用白虎,使胃络陷下,而不能上通,故心神失守。以归脾汤加桂饮之,甫一剂而神恬脉静矣。噫!彼喉科一无学之人,妄为评品大方,乱投汤药,几至杀人,亦愚矣。)
- 推荐作品:
- 史
- 十三经
- 诗经
- 尚书
- 左传
- 周礼
- 孝经
- 孟子
- 谷梁传
- 其他经学
- 大学
- 易传
- 子夏易传
- 文昌孝经
- 大戴礼记
- 匡谬正俗
- 史记
- 三国志
- 汉书
- 后汉书
- 明史
- 宋史
- 清史稿
- 旧唐书
- 隋书
- 金史
- 梁书
- 陈书
- 明季南略
- 编年史
- 资治通鉴
- 续资治通鉴
- 西夏书事
- 纪事本末
- 明季北略
- 三朝北盟会编
- 过江七事
- 杂史
- 松漠纪闻
- 靖康传信录
- 顺宗实录
- 九州春秋
- 别史
- 平宋录
- 列女传
- 晏子春秋
- 十七史百将传
- 唐才子传
- 明儒学案
- 英雄记
- 载记
- 吴越春秋
- 越绝书
- 万历野获编
- 地理
- 东京梦华录
- 洛阳伽蓝记
- 蛮书
- 吴船录
- 岭外代答
- 政书
- 增广贤文
- 小窗幽记
- 国语
- 孔子家语
- 盐铁论
- 潜夫论
- 孙子兵法
- 六韬
- 孙膑兵法
- 吴子
- 司马法
- 兵法二十四篇
- 练兵实纪
- 历代兵制
- 何博士备论
- 商君书
- 慎子
- 折狱龟鉴
- 医家
- 农家
- 天工开物
- 黄帝内经
- 本草纲目
- 神农本草经
- 难经
- 千金方
- 药性歌括四百味
- 针灸大成
- 洗冤集录
- 食疗本草
- 饮膳正要
- 三命通会
- 神相全编
- 渊海子平
- 滴天髓阐微
- 天玉经
- 疑龙经
- 灵城精义
- 随园食单
- 书目答问
- 千字文
- 墨子
- 淮南子
- 格言联璧
- 笑林广记
- 朱子家训
- 颜氏家训
- 夜航船
- 陶庵梦忆
- 容斋随笔
- 龙文鞭影
- 南越笔记
- 尚书正义
- 池北偶谈
- 齐东野语
- 艺文类聚
- 宣室志
- 水浒传
- 三国演义
- 西游记
- 搜神记
- 醒世恒言
- 阅微草堂笔记
- 封神演义
- 镜花缘
- 幽明录
- 官场现形记
- 酉阳杂俎
- 济公全传
- 狄公案
- 十二楼
- 雍正剑侠图
- 花月痕
- 穆天子传
- 三刻拍案惊奇
- 北游记
- 常言道
- 三遂平妖传
- 海上花列传
- 何典
- 南游记
- 杨家将
- 儿女英雄传
- 岭表录异
- 说岳全传
- 老残游记续集
- 刘公案
- 朝野佥载
- 河东记
- 小五义
- 白牡丹
- 小八义
- 春秋配
- 林公案
- 海国春秋
- 北史演义
- 残唐五代史演义
- 薛丁山征西
- 了凡四训
- 无量寿经
- 知言
- 僧伽吒经
- 道家
- 老子
- 庄子
- 列子
- 黄帝四经
- 太玄经
- 云笈七签
- 悟真篇
- 诗文评
- 古文观止
- 昭明文选
- 冰鉴
- 浮生六记
- 呻吟语
- 日知录
- 西湖梦寻
- 郁离子
- 龙川别志
- 伯牙琴
- 文心雕龙
- 随园诗话
- 训蒙骈句
- 词源
- 诗人玉屑
- 长生殿
- 春秋